查看: 2397|回复: 0

[互动交流] 再过一千年,也会有《渔舟唱晚》!传承人李克超:尽最大努力发展金氏古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13 15: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图 本报记者 赵宗锋

再过一千年,也会有《渔舟唱晚》!传承人李克超:尽最大努力发展金氏古筝-1.jpg

李克超在指导老年大学学员练习古筝


这段时间,在临清和夏津的教学活动之外,李克超频繁往来于临清和聊城之间。
这位46岁的金氏古筝市级非遗传承人,给老年大学的古筝学员当老师,每周一节大课。
但李克超乐此不疲。事实上,学艺30多年来,尽管中间开过“小差”,但命运兜兜转转,还是把他与金氏古筝紧密联系在一起。
也因此,他对于金氏古筝的传承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有着尽责的自觉,同时又有着格外的自信。
古筝第一名曲,源自金氏古筝

“古筝弹奏从一种民间传统文化技艺,发展到能以此养家糊口,再到如今成为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载体。必须要说,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9月18日上午,在聊城市老年大学育新街校区的一间教室里,李克超以这样的“开场白”与记者对话。
对于10岁随伯父李世箴学习弹奏古筝一事,李克超直言是因为当时太调皮,父母需要有个人能帮忙看着他。
临清金郝庄镇新南村村民李世箴,是金郝庄镇金西村古筝名家金灼南的学生。而金灼南作为古筝大家,被越来越多的史实论证为古筝第一名曲《渔舟唱晚》的创作者。
李克超表示,作为古筝五大流派之一的山东古筝,又分为菏泽流派和聊城金氏古筝。其中,金氏古筝距今至少有两百多年的流传历史。金灼南集当时名家之所长,终成金氏古筝代表人物。
“目前业界形成的共识是,1912年,有感于辛亥革命为中国带来新气象,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金灼南将流传家乡的《双板》《三环套木》《流水激石》三首筝曲创编成一首乐曲,取名《渔舟唱晚》。”李克超说,后来这首名曲又经几代人加工、演化,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版本,是古筝名家娄树华改编的。
与其他流派相比,金氏古筝以其古朴典雅、声纯韵正的演奏风格、独到的演奏方法为业界所瞩目。“金氏古筝‘左音右韵’,左手把琴弦往下按,右手向右拨,会产生向下走的琴调。”李克超说,还是以《渔舟唱晚》为例,娄树华改编的版本以景见强,而金灼南的版本则以情感人。尤其是在第二部分,金灼南将自己的感情融进乐曲中,不时发出一种气息喘紧的泣声,流露出伤感的情怀。
弹奏传统乐曲,是与古人“对话”

与其他很多乐器和流派不同,金氏古筝尤其推崇中国传统音乐的怡情养性。
相对应的是,其演奏节奏稳健,重而不燥,轻而不浮,疏而有味,断而似连,刚柔相济,清浊协调。
“弹奏古筝传统乐曲,其实是在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李克超说,古人受条件所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节奏缓慢,且在古代,古筝演奏者多为有感而发,所以弹起来相对慢一些,但韵味十足。
“与现在古筝琴弦多为钢丝不同。以前古筝的琴弦一般是由蚕丝、牛筋、羊肠子等制作而成,韧性一般,所以就是简简单单地弹,少有剧烈的动作和炫技的成分。”李克超说,也因此,传统的古筝曲目,弹起来并不难。
然而,弹虽易,意难寻。在李克超看来,现在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连喜怒哀乐的情绪驻留时间都在“快进”。古筝当年的弹奏环境早已消失,人们对于古筝的认识也已经与古人完全不同,因此,现在改编的古筝曲里,已经难寻古意。
另外,因为现代古筝很注重技巧的表现,更容易在考级时拿到高分,也因此,现在的孩子们对于旋律感不强的传统乐曲同样不“感冒”。
“不过,有一点我们还是有信心的,传统音乐一定能流传下去。即便再过一千年,后人也应该能听到《渔舟唱晚》。”李克超说,因为越是快节奏的生活,越是有人在不断反思,不断追寻古意,并通过古筝这一载体,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近期,山东艺术学院的鲍晓媛副教授就联系到我,希望业界人士能组织起来,把山东筝乐尤其是传统乐曲部分再发掘整理一下,努力再现山东筝乐的繁华。”李克超说。
从2002年开始,李克超已经在临清、夏津等地陆续开展了古筝教学工作。
“目前一起学习金氏古筝的有100多个学生。”李克超说,今年,他又承担了聊城市老年大学的古筝教学工作,也是想尽最大努力,让更多人了解金氏古筝,实现这一省级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他的这些努力,老年大学的学员们也都看在眼里。学员秦君说,李老师教学特别认真,而且特别生动。学员昝淑美说,李老师每次上课,都要从临清赶过来,很辛苦,但他对这项工作很投入,大家都很感动。
记者手记

希望这些美好,更加朝气蓬勃
临清金郝庄的古筝乐,是五大流派之一——山东筝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长期以来,山东筝乐大都指山东筝的大流派——菏泽古筝,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临清金氏古筝了解得相对少些。
但恰恰是金氏古筝,创造出了《渔舟唱晚》,并经几代人加工演化之后,成为如今的古筝第一名曲。
世事也如这筝声弦韵,几多清心悦耳,几处荡气回肠,其间断续,又有多少人能说得清呢?
事实上,也不只是金氏古筝,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多样、之厚重,让人叹为观止。它们其中有不少,也和金氏古筝一样,有过辉煌,有过迷茫,更有不少人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为其传承与发展多方奔走。而聊城,也正在逐步挖掘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并利用各种机会为其提供发展舞台。比如聊城前两年承办的山东省民间艺术博览会,以及现在积极参与的各类文博会、进博会等。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期,同样有很多非遗项目,比如临清驾鼓、梅花桩拳等走进古城区,为市民和游客带来赏心悦目的演出,也为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李克超更是带着自己的古筝登上光岳楼,于中秋夜为市民奏响《春江花月夜》。
这些美好的人和事,值得以更加朝气蓬勃的姿态,“活”在当下、迎接未来。
赵宗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