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琵琶声今年夏天又火了。
沉浸式演出《乐动敦煌》正把千年壁画里的乐器“弹活”,五弦琵琶穿越风沙直戳当代人心窝子。
这波文化破圈证明:传统音乐根本不需要供在博物馆里吃灰。
看看剧场里怎么整活。
真人演员抱着复原的五弦琵琶往观众堆里一坐,指头翻飞轮指如风。
莫高窟第112窟的“反弹琵琶”壁画突然动起来,演员吊着威亚悬在半空弹曲子。
琴弦扫过带起的风沙声效,加上环绕立体声的音箱,沙漠驼铃和集市喧闹就在耳朵边上打转。
最绝的是少年乐师白歆那条故事线——从西域到长安的漂泊半生,全在琵琶弦上淌出来。
什么阳关三叠泪未干,什么葡萄酒冷胡天雪,古人那点离愁别绪被演得透透的。
观众裹着剧场的薄毯子,生生在七月天听出大漠夜寒的鸡皮疙瘩。
敦煌音乐能活过来,关键在“较真”俩字。
方锦龙团队啃了三年敦煌遗书里的古乐谱,把唐代指法符号硬译成现代人能看懂的简谱。
那把五弦琵琶更是个神物,比现在常见的四弦多一根低音弦,共鸣箱照着壁画拓片用桑木挖出来。
上次这种形制的琵琶响还是宋朝的事了。
连儿童活动都玩专业活,图书馆教娃们用矿物颜料在琵琶模型上画飞天,颜料配方直接抄莫高窟第220窟的调色本。
丝路音乐从来不是单机游戏。
现在剧场里琵琶和维吾尔族都塔尔琴对弹,新疆木卡姆的节奏混着电子鼓点。
活脱脱把当年丝绸商队经过的龟兹、高昌、撒马尔罕音乐大杂烩端给观众。
考古队去年在楼兰遗址新挖出件乐俑,怀里抱的曲项琵琶跟敦煌壁画对上了号,这条横跨两千公里的音乐证据链更扎实了。
文化传承搞成年轻人抢票的热闹事,比锁在玻璃罩子里供着强多了。
剧场散场那会儿,好些人摸着墙上投影的敦煌乐谱拍照。
有个穿汉服的姑娘跟同伴念叨:“刚那段反弹琵琶,比我爱豆演唱会带劲多了。”
传统音乐活起来才叫真传承。
敦煌琵琶弹出电子音效咋了?
唐代要是有电吉他,白居易怕不是早写《霓裳羽衣摇滚曲》了。
老祖宗的东西就该这么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