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陈林森 文/摄 通迅员谢楠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子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的最爱,但见风流倜傥的才子人人腰间一支笛,无论是喝酒赏花时,还是消解胸中块垒时,都不忘吹上一首动听的曲子。
今天,“省级民族民间艺术(竹笛)之乡”和“中国竹笛之乡”中国“中国竹笛之乡”——余杭中泰街道紫荆村上皇庙水库上,一群土生土长的“笛二代”用自家制造的笛子吹奏出了一曲曲优美的旋律。
中泰街道是全国著名的竹笛之乡,街道紫荆村是竹笛产业核心区,不仅有万亩苦竹基地,而且家家户户均有竹笛加工产业,年产竹笛300万支,产值2亿元。
制作竹笛是一个传统产业,而这些匠人们的孩子、伴着笛声长大的“笛二代”们则为这个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笛二代”们定期组织中外笛友club、竹笛青年与一把手面对面、全国竹笛夏令营、竹笛人才文化艺术交流周、竹笛制作和电商技能PK赛、“唱支山歌给党听”红歌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用“笛二代”们的创新与活力,推动传统产业焕发勃勃生机。
中泰竹笛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董仲彬在给外国友人介绍竹笛生产过程
自活动开展以来,累计有来自未来科技城创客、浙大、浙外等外国友人30余人次参加,让国内外更多人体会到了中国传统音乐之美,让中国竹笛非遗文化与杭州的国际化擦出了火花。
据了解,余杭中泰街道近年来除推动产业发展外,一方面做好美丽乡村文章,由街道投资5000余万元,开展以“竹韵紫荆”为主题的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通过不雅建筑整治违建拆除、五星文明考核美丽庭院,利用山水资源,打造竹笛产业园和竹笛演奏馆,整村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面貌。另一方面,逐步拉长竹笛文化产业链,通过笛友CLUB、竹笛夏令营、竹笛人才文化艺术交流周等文化活动,引导当地民宿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农产品经济人,开发竹笛衍生产品,走出一条凝聚特色产业、山水乡愁、文化创意的乡村振兴、整村富裕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