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40|回复: 0

[互动交流] 一曲古琴《墨子悲丝》冷弦萧萧,与墨同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5 19: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琴曲《墨子悲丝》,又名《墨子悲歌》、《墨子》、《悲丝》等,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墨翟所作。曲意深刻,音韵悲怆,音调悠扬,意切而情悲,旋律慷慨,墨子在这里流露出一种洁己自爱的感慨之情。


一曲古琴《墨子悲丝》冷弦萧萧,与墨同悲-1.jpg



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弱肉强食,以暴凌寡,百姓疾苦不堪。墨子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心怀悲惘怜悯之心,积极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的主张,以期能力挽狂澜,拯救世道人心。有一回,墨子见人染丝,感慨于「(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著变化。」联想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而国家随人事而兴衰,社会随风俗而浮沉……于是,引发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他认为,不但丝会很容易地被染成各种颜色,一国之君也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无论是「功名蔽天地」的「仁义显人」,还是「为天下谬」的「不义辱人」,无不是外来的影响所致。「士」也不例外,如果所交的朋友都爱好仁义,都淳朴谨慎,慑于法纪,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兴盛,身体日益平安,名声日益光耀;如果所交朋友都不安分守己,结党营私,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衰落,身体日益危险,名声日益降低……交友不慎,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此,墨子发出了「故染不可不慎也」的 感叹! 此曲为广陵琴派大曲之一。曲谱最早见于明末杨抡所撰《伯牙心法》 (1609年),《五知斋琴谱》 、《自远堂琴谱》等也收有此曲。乐曲反映了墨子感伤世人随波逐流、随欲浮沉而不能自拔,犹如洁丝染色,失去本来面目。


一曲古琴《墨子悲丝》冷弦萧萧,与墨同悲-2.jpg



古琴曲《墨子悲丝》,现存最早见于明末杨抡所撰《伯牙心法》琴谱(1609)。此曲音调悠扬,意切而情悲,旋律慷慨,流露出一种洁己自爱的感慨之情。为广陵琴派四大操之一。《蕉庵琴谱》题解:按此曲乃梁惠王时人墨翟所作也。翟出行,见素丝,而悲曰:人湛然同於圣体,为习俗所移。盖犹丝体本洁也,为五色所染,本同末异,清浊悬殊,人不可不慎也。审音君子能因乐而绎其旨,以墨子之悲自悲,则思所以置身於清白者,自不能已矣。宁独听其节奏之音哉?』是如“正人君子,觚稜难近”。

《五知斋琴谱》中该曲的『後记』:『《墨子》之奇,其节奏出乎意外,乃浙与中州之派也。然熟派亦尊之久矣。抚弦者当知曲中之抑扬起伏,实有敲金戛玉之声,枕石漱流之致。而一种凄然感慨,洁己自爱之怀,隐隐吐出,传之指下,诚为旷世之奇调。但必用熟派作主加以金陵之顿挫,蜀之险音,吴之含蓄,中浙之绸缪,则尽得其旨而众妙归焉矣。馀从髫年习之,亦未尽其秘奥,今参考揣摩,呕尽心血,方为全美,以俟後之君子,庶几有可采择耳。』这里仅琴派,便提到浙、中州、熟、金陵、蜀、吴等。显然,同一琴曲各派是有区别的,而琴谱编撰人主张一首琴曲可以广参各派以求『全美』的观点,也是很鲜明的。编撰者在这里既承认不同流派的客观存在,又强调了各流派间相互借鉴的必要性。另外,也可看出编撰者於此曲之用心,是『参考揣摩,呕尽心血』,认为已臻『全美』,是琴曲中较成熟者。


一曲古琴《墨子悲丝》冷弦萧萧,与墨同悲-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