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06|回复: 0

[互动交流] 明朝的“弹琵琶”酷刑有多狠?令犯人哀嚎不止,生不如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31 08: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及明朝的锦衣卫,大多数人首先能想到的就是维护都城社会秩序、监察百官、参与国家的司法活动……的组织。似乎,对于世人来说,锦衣卫始终都是一个威严的存在。

在明朝,无论是市井小民还是文武百官,没有一人不畏惧锦衣卫的权利。这不仅是因为锦衣卫拥有巨大的权利,也因为其种类极多、手段残忍的残酷刑罚。

而在当时这所有的刑罚之中,又有一种堪称刑罚之最的酷刑,所有遭受过这一酷刑的犯人皆哀嚎不止、生不如死。那么,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刑罚?而与它息息相关的锦衣卫又是一个怎样的组织呢?

明朝的“弹琵琶”酷刑有多狠?令犯人哀嚎不止,生不如死-1.jpg


令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

设置原由与服饰:

锦衣卫是朱元璋为了惩治不遵守明朝法律的大臣,加强政治权利的掌控而设置的组织,它相当于朱元璋手中的一柄利剑。在朱元璋执政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一直是其扫除执政障碍的利器。

后来虽然朱元璋曾经废除过锦衣卫组织,但到朱棣执政期间这一制度又重新被恢复,而此后锦衣卫便一直服务于整个明朝的所有统治者。虽然期间弊端愈加明显,但却始终未退出明朝的历史。

而为了彰显锦衣卫的特殊身份和荣誉,统治者们也为锦衣卫定制了独具特色的官服,并将其分为蟒袍、飞鱼服和斗牛服三种,以此区分其品级、能力。

明朝的“弹琵琶”酷刑有多狠?令犯人哀嚎不止,生不如死-2.jpg



发展历程:

锦衣卫成立于1382年,从设立之初开始便一直服务于朱元璋的政治统治。后1387年时,朱元璋初步怀疑锦衣卫有滥用职权的嫌疑,经过6年的时间逐渐将锦衣卫的职权层层减轻,直至废除。

但即便如此,到朱棣执政时,锦衣卫又再次重新回到明朝的历史舞台。到明世宗时,这一组织更是达到了权利最为鼎盛的时期,东厂也只能居于其下。

到明朝末期的时候,锦衣卫的权利才逐步被限,位居东厂之下。后期的锦衣卫内部一片混乱,转而以东厂为尊,行事也多依附于东厂,近乎失去所有职权。

明朝的“弹琵琶”酷刑有多狠?令犯人哀嚎不止,生不如死-3.jpg



职能、影响:

锦衣卫的职能主要有两点:首先,是侍卫仪仗。由于具有仪仗队的功能,所以锦衣卫衣着也极为华美;其次,是侦缉廷杖。锦衣卫需保护皇帝的安全、为皇帝扫除政治障碍、侦查、缉捕并审讯要犯。

又因锦衣卫职能特殊,它对当时的政权所造成的影响也具有正反两面。一方面,锦衣卫的存在加强了统治者对国家政治权能的掌控;另一方面,锦衣卫权利过大也对统治者的权利造成了威胁。

总的来说,锦衣卫对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它的职能所造成的。因而,锦衣卫的职能与其造成的严重后果之间具有密切的因果联系。而权利过大的背后,也充斥着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

明朝的“弹琵琶”酷刑有多狠?令犯人哀嚎不止,生不如死-4.jpg


"弹琵琶"酷刑

"弹琵琶"酷刑正是锦衣卫众多酷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它源于北宋时期一种名为"鼠弹筝"的残酷刑罚,这种刑罚行刑的方法是将犯人的手指以及脚趾用较为纤细的绳子反绑住,然后再从两个方向拉扯。

伴随着拉扯,绑在犯人手指以及脚趾的绳子越绷越紧。这时候,就会有另一位执行这一刑罚的人手持木棍敲击这根绳子,绳子就会发出响声,犯人也会在这一刑罚中痛苦不堪。

而"鼠弹筝"这一名词也由此而来。而受到刑罚的犯人往往都有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感觉。因此,鉴于这一刑罚的残忍程度,其在宋太宗时期便已被废除。

明朝的“弹琵琶”酷刑有多狠?令犯人哀嚎不止,生不如死-5.jpg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弹琵琶"竟然是"鼠弹筝"的升级版,它是锦衣卫在"鼠弹筝"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新刑罚,其残忍程度比起"鼠弹筝"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史》对于"弹琵琶"这一刑罚的评价则是"最酷者",意思就是最残酷的刑罚。足以说明在当时来说,这一刑罚可谓是锦衣卫中最为严酷的刑罚。

而这一刑罚出现的根本原因,则还是离不开明朝历代君主对锦衣卫的依赖程度,以及其权利过多、过大而引起职权滥用,从而也在这一时期衍生出许多极为残酷的刑罚。

明朝的“弹琵琶”酷刑有多狠?令犯人哀嚎不止,生不如死-6.jpg


令人哀嚎不止、生不如死的酷刑之一

据《明史》记载,"弹琵琶"这一刑罚进行的步骤主要就是:行刑前将犯人的衣服全部脱掉,然后再将犯人的双手约束起来,这样犯人的肋骨就会变得极为明显,行刑者则会拿着尖利的小刀一刀刀在犯人身上切割。

如此多反复几次,直至下刀的位置露出白骨,这时候的犯人还具有清醒的意识,而整个人也痛不欲生。因此,根本就没有几人能经受住这一刑罚的折磨。

而遭遇这一刑罚的人不仅经历了被一刀刀割肉的痛苦,也经历了刮骨的痛苦。这一过程也被形象地形容为弹琵琶,以比喻行刑的过程和刑罚的残酷程度。

明朝的“弹琵琶”酷刑有多狠?令犯人哀嚎不止,生不如死-7.jpg



毫不夸张地说,此刑罚所到之处凡是有机会或者已经遭遇"弹琵琶"这一刑罚审讯的犯人皆哀嚎不止、生不如死。更有部分受刑者,更是已经陆续遭遇了穿琵琶骨、穿胸……

经过"弹琵琶"这一酷刑的非人折磨,犯人们早已将自己所见所闻的情报全数如实供述了出来,以求自己能在此次刑罚中求得一线生机,但真正能从锦衣卫手下活着离开的犯人则少之又少。

而由"弹琵琶"及类似刑罚所产生的供述虽然有事实,但也有不少是屈打成招的冤假错案。遭受这一刑罚的犯人根本不敢为自己辩解,还有人被屈打成招,成为酷刑和强权之下的牺牲品。

明朝的“弹琵琶”酷刑有多狠?令犯人哀嚎不止,生不如死-8.jpg


小结

像"弹琵琶"这样的酷刑大都形成于社会环境较为混乱,国家的政治局面较为动荡的年代。这样严酷的刑罚起初本来是为了更快解决国家政权动荡的问题,但后来却演变成了以刑讯逼供为主要目的。

随着锦衣卫越来越受到统治者的重用,其职权也不断得以扩张。而那些早已被前朝废除的残酷刑罚又重新被"改良",以更加残忍的方式出现在这一时期。

当其职权过分扩张的时候,贪腐、滥用职权等问题渐渐凸显,统治者又不得不削弱其职权,锦衣卫后期的没落便也因此而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