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75|回复: 0

[互动交流] 中国琴学研究 | 马维衡:传世古琴鉴别、修复和保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27 18: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在和古琴的相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携带、放置、悬挂、环境、外部清洁、内部清洁等问题,下面就古琴的使用和保养作一些简单的介绍,赶紧来检测一下你平常的做法是否正确吧?

中国琴学研究 | 马维衡:传世古琴鉴别、修复和保护-1.jpg


(一)携带

携带古琴外出时,最好将琴放入坚固且材料较轻的琴匣内。如感觉琴匣笨重给出行带来不便,亦可将琴装入较厚的琴囊内。装入琴囊前,先在琴弦下(大约六徽向下部位)夹一层厚厚的报纸,以免遭碰撞后琴弦压伤琴面影响弹奏。如需将琴背在身上、事先应检查背带是否结实牢固,否则从肩处坠落会造成琴体严重损坏。


背琴时,不要将琴背在身后,因为将琴背在肩上时,琴尾部会超出人体许多,极容易和其它物体相撞。正确的抱琴方法,在许多琴谱中都刊印了抱琴姿势,是用左膀夹着琴体,左手抓住琴体下部的侧面,琴体的尾部在身体的前面,这样不仅抱琴姿态儒雅,更重要的是整个琴体都在视线的保护范围之内。

(二)放置

从琴囊里取出琴时,应将琴反置在桌上,解开琴囊的带子,左手抓住琴囊下面的方洞,右手抓住琴的额头,当琴体抽出一半时,再将右手移置龙沼处,抓住琴底板抽出琴体。琴放置在琴桌上时,琴的头部不要超出琴桌过长,琴下面要垫好防滑琴垫,以免人行走时碰到琴额,致琴体滑落摔伤。琴临时摆放时,将琴横卧在地面上,以免有物体坠落或人不小心踩伤,最安全的是将琴斜竖在墙面的角落部位。



中国琴学研究 | 马维衡:传世古琴鉴别、修复和保护-2.jpg


(三)悬挂

将琴挂在墙壁上时,挂琴的钩子要稍长些,一般钩子的长度离墙面在七公分左右。若挂的钩子过短,琴的雁足往往会顶在墙面上,使琴体不垂直于墙面,久之则会造成琴体驼背等毛病。

(四)环境

挂琴的位置切忌放在有太阳照晒或串风的地方,最佳的位置是放置在琴主的卧室内。因琴体的胎骨为木制品,忌室内过于干燥。过于干燥会造成琴体开裂变形等毛病,同时琴的音色也会变成尖薄浮燥等刺耳的声音。春秋两季可在房间里,放置一只干湿温度计和喷雾增湿机,保护古琴的最佳湿度,一般在四十五度到八十度之间,在这种适宜的湿度下,琴的音色较为温润松厚。


带琴外出演奏时,宾馆房内一般都较为干燥,可携带两块较厚的海绵,吸足热水放置在龙沼和凤池内,保持古琴音色的稳定,增强演奏的音色效果。



中国琴学研究 | 马维衡:传世古琴鉴别、修复和保护-3.jpg


(五)外部清洁

清除琴体外的灰尘,需用较软的丝绸,琴弦下的灰尘可选用鹅翅膀的大羽毛清除。用久了的琴弦和琴面会产生油垢,走弦时会带来涩感,琴音会发闷,甚至会产生沙音。清洗琴面油垢,可用棉布沾少许松节油擦洗,后再用干净棉布揩干。琴弦上的油垢可用较粗的棉布沾酒精擦洗。

(六)内部清理

琴腹内的灰尘一般无需清除。我们往往会发现传世古琴琴腹内,都有些灰尘、蜘蛛网、蟑螂壳等杂物,这些杂物不但不会影响古琴的音色,相反还有利于古琴的振动,特别能削减琴体内振动过度充分后所产生的余音和杂音。


如琴腹内的灰尘杂物积得过多,琴的余音产生过短过闷等现象时,可将炒焦的米粒,从龙沼或风池处倒入琴内,然后用力摇晃十数次,再将米粒倒出,便能使闷浊的音色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马维衡《谈传世古琴鉴别、修复和保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