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上海图书馆。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琴,也称七弦琴,有3000年悠久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成熟的、活着的艺术,为中国所独有,是中国人的国器。
古琴的声音,既是天籁之声,也是先贤遗音,而古琴艺术的源远流长,不仅记录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是一代代文人雅士心灵的呈现。
2023年,是古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周年,上海图书馆特别推出"看shàng古琴——三千年的回响"古琴艺术展。
展览集聚名琴、实物、文献、书籍、视听和互动于一体,以古琴制作艺术为圆心,从“琴”(名琴展示)、“式”(古琴式样)、“斫”(制作艺术)、“谱”(琴谱介绍)、“曲”(琴曲赏析)等多个角度展示向观者展现古琴虚静高雅的人文之美。
琴
五把珍贵古琴的复刻版惊艳亮相,其中有三把故宫名琴——唐代“九霄环佩”琴、 宋代“清籁”琴和明代的“峨嵋松”琴的复刻版。
“九霄环佩”琴(斫琴 杨致俭)盛唐时期 伏羲式
“清籁”琴(斫琴 杨致俭)南宋时期 仲尼式
观众不仅能够近距离欣赏古代名琴的风采,还能领略那些琴铭的意蕴。
这些书法精美的诗文,记载了有关史实,寄托了琴家、藏家、观赏者的理想、意趣,具有强烈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乾元”琴(斫琴 杨致俭)当代 连珠式
九弦琴(斫琴 杨致俭)根据北宋《听琴图》造
此外,一同展出的还有一把当代琴和一把有故事的九弦琴,为展览增添了些许神秘色彩。
式
从古至今,古琴有几十种风格各异、形态不同的式样,而且为表致敬,这些式样多以中国先贤的名字命名,如伏羲式、仲尼式等。
这些不同样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琴项和琴腰的曲线样式的不同,观众可以在这个板块从丰富的形制上重新认识古琴。
斫
想要了解古琴背后的制作过程吗?
通过图、文、实物的展示,我们可以详细了解古琴的拆解结构和繁复又充满制作步骤。
“斫”(zhuó),是一门时间与大自然交融共生的艺术,它与特定的木材、空气、温度、湿度等大自然的属性仅仅缠绕在一起,历经四季,兢兢业业,最终才能诞生出一把完美的古琴和它的天籁之声。
此版块是基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琴传统制作和修复艺术》新书内容所做的视觉呈现。
书的作者杨致俭是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奏员,故宫博物院特邀古琴专家,也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他基于多年古琴制作与古代名琴复制的实践经验,以科学量化的角度,梳理出当代古琴制作的详细步骤,向观众展示了传世名琴的修复工艺,以制琴师的角度,探索灿若星辰的中国古琴文化。
谱
古琴有它特有的记谱和演奏方法,3000年记录、演变、流传下来,古琴谱和指法也成为了古琴艺术中非常有特色和趣味的部分。
《丝桐协奏琴谱》钞本 上海图书馆藏
在此次展览中,通过图、文、影像、手工互动等多种形式,向观众展示《秋鸿》等古琴谱和古琴指法的奥秘。还展出了上海图书馆馆藏的古琴文献,从古籍中体会古琴的智慧。
曲
中国的古琴音乐具有深厚的文学性和文化性。一般来说,每一首琴曲背后有一个典故,以此反映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
因此,在此次展览的“曲”的部分,观众可以在七楼耳机森林区域的智能点播设备欣赏古琴名曲,了解曲的背后包含的文化内涵。
古琴还是中国式优雅生活的代名词,此次展览典雅、娴静又不失现代感的整体设计也是一大亮点。
展览整个结构的核心创意是“再现西园雅集”,核心材料使用的是视觉很有透视感和温度的织物,主要色调使用的是故宫的红和古画的黄和白,为的是营造出于古琴艺术相契合的古风氛围感,希望这个展览不仅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场景,更应该是一种生活的氛围,大家愿意在其中或徜徉漫步、或席地而坐,慢慢欣赏艺术,让古琴的意蕴在身边围绕。
——设计师李岑
互动
展览期间,展厅内设有互动体验项目,欢迎前来体验,探寻古琴艺术,感受悠远琴音!活动不需要报名,观展即可参与。
"琴印记”——古琴展互动体验活动
活动日期:9月9日、9月10日、9月16日、9月17日、9月23日、9月24日
活动时间:10:00-17:00
活动内容:展区内设置了几个盖章打卡点,观众可选择拍展览照片、视频,带话题“看shang古琴”,发朋友圈或小红书,即可得盖章本一枚,集齐所有章可体验拓印一次。
古琴不绝。三千年如一位隐士,隐于市,隐于书斋,隐于林泉之间。
古琴不古。有一代代演奏者和制琴者的传承和发展,还有一代代“知音”通过古琴来表情达意,古琴就会永远年轻。
看shàng古琴——三千年的回响
展览日期:
9月5日—9月28日
展览地点:
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
参观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7:00
(周一闭馆)
主办单位:
上海图书馆
中央民族乐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承办单位:
上海七弦古琴文化发展基金会
艺瓦建筑设计事务所
支持单位:
上海市浦东新区唐镇人民政府
策展人:
杨致俭、刘广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