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118|回复: 0

[最新动态] 全国首次超七孔葫芦丝培训班北京成功举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24 08: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孔葫芦丝是发展基础,超七孔是发展方向。”葫芦丝演奏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普及民族音乐艺术委员会副会长李春华如是说。
全国首次超七孔葫芦丝培训班北京成功举办-1.jpg
△培训现场



细致解读引共鸣 饱含希望吟丝韵

2019年2月15至16日,北京科技大学会展中心逸夫楼,全国首次超七孔葫芦丝培训班在这里成功举行,学员最南来自广东,最北远至内蒙古。对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来说,这不是他们第一次听李春华老师的课,但却是第一次如此系统地学习超七孔葫芦丝。

超七孔葫芦丝,是相较于传统的七孔葫芦丝而言的。在葫芦丝制作师经过多年的探索之后,九孔和十孔葫芦丝先后问世,将葫芦丝的音域拓宽到了两个八度,这意味着葫芦丝创作、演奏方面获得了更大的可能。

为最大化培训效果,活动主办方严格控制人数,课程内容包括专家课程(2月15日上午至16日上午)和结业考核(16日下午)两部分。

期盼已久的超七孔葫芦丝培训班的终于开班了,抓住机会迅速抢到名额的学员们都非常兴奋。2月15号早上八点钟,在逸夫楼温暖明亮的会议室里,他们将提前拿到的乐谱摊开在桌子上、谱架上。我们看到打印的乐谱上很多地方李春华老师都用小楷做了细心的标记。
全国首次超七孔葫芦丝培训班北京成功举办-2.jpg
△李春华老师现场为学员写下点评



李春华的到来,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骚动。为葫芦丝艺术呕心沥血,发展奔走,近年来,他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葫芦丝艺术创作和理论梳理方面,他的超七孔葫芦丝代表作《春暖花乡》《赛马变奏曲》《山之子》以及高难度的十指葫芦丝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让葫芦丝艺术走向了新的高度。此次,这些作品的演奏技术技巧正是他将倾囊相授的内容。

在介绍了超七孔葫芦丝的推广前景和学好超七孔葫芦丝的重要性之后,李春华将课程导入了作品的讲解。来自四季鲜花、气候温润的云南,他的讲课风格亦是不乏幽默、耐心细致,让人如沐春风。

从曲目的创作背景,创作思维,到如何规范精确的演奏,如,音符的连接、气息的强弱变化、技巧的正确运用、段落层次的划分,都做了专业细致的讲解。对一些片段还进行了精彩的演奏,同时讲解了循环换气、腹震音、颤音等高难度技巧,现场示范,带领大家一起练习,纠正错误的方法,解答疑惑,有问必答。巨大的信息量,都在张弛有度的引导中自然传播、吸收。课堂之间,不时爆发出情不自禁的笑声、掌声。

大连姑娘南宁忍不住连用“超高标准”“超高规格”“超细致精讲”惊叹此次课程,“最没想到的是李春华老师细致入微到把他的四首代表乐曲毫无保留的标注技巧、难点要点。除了循序渐进的讲解作品,还分享了舞台演奏经验,手把手的传授我们如何站在舞台上自信从容地表演。让我对从不敢碰触的超七孔顶尖曲目有了新的认识,明确了未来学习的方向,让吹奏迷茫的我有了再一次攀登高峰的希望和动力。”

曾有缘得到李春华亲自指导的王振宇,时隔十二年再度见到李老师,十分欣喜:“先生当年的教导对我的演奏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次课堂,先生将葫芦丝演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手把手亲自示范,让我对超七孔葫芦丝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能够更加准确把握曲目的演奏特点,为我今后演奏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学习交流锻炼提升的机会,为推动我们当地葫芦丝艺术特别是超七孔葫芦丝的推广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月16日下午,迎来了结业考核,特别邀请竹笛演奏家王建平、长笛演奏家弓鹏飞担任评委。北京文艺界多位嘉宾莅临,欣赏这蓬勃自民间,自然而美妙的葫芦丝艺术。循环上课的李春华顾不得休息,不辞辛苦,倾听演奏,为每位学员写下了一份书面评语,其中除了技术的指点,更寄寓着殷切的希望。
全国首次超七孔葫芦丝培训班北京成功举办-3.jpg

全国首次超七孔葫芦丝培训班北京成功举办-4.jpg
△评委点评



葫芦丝艺术未来重在笃定方向

超七孔葫芦丝问世不过几年,无论是作品还是演奏技术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此,李春华却有一丝隐忧。葫芦丝艺术未来如何发展?这个方向一定不能走偏。归根结底,技术的进步是要为艺术服务的。

对于七孔与超七孔之辨,他认为,七孔葫芦丝代表了一个经典的时代,也代表了葫芦丝发展的大众群体;超七孔葫芦丝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是我们目前的一大发展方向和追求目标。二者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就演奏而言,根据作品选择合适的乐器,是永远的准则。

处于民间自由化发展状态的葫芦丝,何时才能真正专业化,是葫芦丝人齐心协力奋斗的目标。2018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首届葫芦丝普及教育与发展研讨会暨2018中国(北京)葫芦丝艺术系列文化活动中,葫芦丝在普及教育、理论建设、演奏水平、作品创作、乐器制作等多领域、多维度的发展成果得到了集中的展示。这是葫芦丝在专业化发展之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全国首次超七孔葫芦丝培训班北京成功举办-5.jpg
△现场互动



葫芦丝艺术的专业化尚需要时间。其中既有软性的因素,又有硬性的标准。无论是投入时间、专业素养、艺术修养,还是作品的难易度、流传度,技术的高度、境界,从群体的角度而言,都存在巨大的空间。李春华说:“一个乐器能够专业化,或者被定性为专业化,那么首先它要有好的作品,还得要有好的演奏者。对于我们现在来说,人才的培养,作品的创作,乐器的改革,这几方面是缺一不可的。拿乐器而言,我们的乐器向前跨了一步,比原来优良很多,但是与其他乐器横向比较而言,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

在葫芦丝艺术的推广之路中,此次超七孔葫芦丝培训班的众多老师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述说了基层的需求。来自甘肃的葫芦丝青年演员刘亮,坚持推广葫芦丝艺术已经十三年,响应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号召,与兰州20多所中小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教授学生2万人次。他感慨葫芦丝专业老师太少,培养一个优秀老师的时间周期至少需要五到十年。不过,他也深深感到,葫芦丝艺术的春天正在到来,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葫芦丝艺术的青少年教育中来。

江苏盐城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会长宋洪存谈到,在市场需求之下,目前葫芦丝教学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和要求,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对于葫芦丝艺术的发展形成了冲击。“我们作为葫芦丝推广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极有必要提高自身的葫芦丝水平,促进后期的教学。这一次培训班的授课内容就是葫芦丝教学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她希望能够经常举办这样的培训班,为那些渴望学习规范精湛葫芦丝技艺的师生们提供一个良好平台,为当前葫芦丝教学存在的一些乱象注入一剂良药。而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葫芦丝艺术能够得到政府和专家的支持,为葫芦丝艺术进入高等学院保驾护航,让葫芦丝这朵民乐花朵越开越好。

来自广东天鸽葫芦丝艺术的陈婉玲说道:“此次培训使我在专业方面的思路更加清晰,很多困惑都迎刃而解,更明确了我今后教学与演奏的方向。”她也希望,孩子们可以学习到有关葫芦丝课堂教学的标准化、系统化的培训课程,不仅能够学到葫芦丝吹奏技巧,更能深切了解认识葫芦丝文化的博大。
全国首次超七孔葫芦丝培训班北京成功举办-6.jpg

首次超七孔葫芦丝培训班,李春华精心准备了数月,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的培训班,更是一次希望的传递。个人的力量太小,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李春华衷心希望,更多人爱上葫芦丝、钻研葫芦丝,化作一颗种子,在更大范围内传播推广葫芦丝艺术,让葫芦丝艺术走得更高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