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 由于其特殊的制作过程和材质等等原因,每一张琴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人们认为越古越好,甚至产生了许多养琴的方法,以期使新做的琴能达到古旧之琴的效果。古 人对这种不讲究琴的本身声音效果,一味地唯古为上的片面认识早就有所批评——相传明代有斫琴师,选良材、用良工精心制作了一张琴,其声音非常好,堪称绝 妙。
当他把这张琴献给宫廷,宫里认为这张琴不古而不待见,退给他了。此人随即将该琴埋于地下数年,再取出来,琴身上有许多损伤和斑点,他将该琴拿到集市上 去卖,遇到了宫廷采买,他介绍说这是一张从坟墓里挖出来的前代旧琴,便获得宫廷赞赏,卖出了高价。此琴史轶事,是对不懂琴,唯好古的坏风气的讽刺。
随 着中国文物市场的复兴,古琴的价值也重获定位。2003年,王世襄夫妇在1948年收藏的唐“大圣遗音”琴拍出891万元的高价,从此搅热古琴收藏。 2009年,明代“月露知音”琴与晚唐“太古遗音”琴则以超过2000万元的高价成交。今年春拍中,古琴专拍已经成为一线拍卖公司不可缺少的部分。虽价位 猛涨,名琴依然难求,唐宋元明古琴名品的可流通量要大大少于同时代的书画、陶瓷作品,五年来仅有十余件佳作出世。故其未来的价格走向仍有巨大的想像空间。
对古琴收藏而言,铭文也格外重要,自古良琴必有铭,铭文多刻在琴背、琴腹,内容一般为琴名、题铭、制琴时间、印章等。此外,是否是名家藏琴题铭,也为买家所重,一些名流大家的题刻往往令琴价格倍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