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12|回复: 0

[互动交流] 00后高中生亮相古琴盛会,传统高雅艺术不再“曲高和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1 21: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0后高中生亮相古琴盛会,传统高雅艺术不再“曲高和寡”-1.jpg


“盛世和韵”现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着一身黑色对襟中衫,18岁的项宇坐在台上,抬手抚琴,低沉的琴音传出,静深而旷远,让人顿起远古之思。这两天,一场“盛世和韵”中国古琴盛会在上海的龙华寺上演,00后的项宇是其中最年轻的古琴表演者。

18岁已经决定以古琴为职业方向

项宇今年高二,学习古琴的年头却不短,8岁起就开始习琴。“我爸是做琴的,所以家里时常会有很多老师来,每次来都会弹琴,我觉得很好听,就想自己也试一试。”

古琴独特的音色让他觉得很新奇,同样的曲子,用古琴来弹,就是不一样。“比如有一首曲子《小草》,是首流行歌曲,还是二人转的曲子改的,但是用古琴一弹,就变得特别深沉,曲中特别有那种春风吹又生的韧劲。”项宇说。

00后高中生亮相古琴盛会,传统高雅艺术不再“曲高和寡”-2.jpg


项宇

回想学习古琴近10年经历,项宇也有觉得苦的时候。每天要坚持练习一小时的基本功——“右手这样子挑、勾,然后挑挑勾勾,这样的动作要反复练习,再练轻重,从七弦到一弦,从重到轻、从轻到重分手练习,再加入左手的上滑音、下滑音、走音,轮指、吟猱绰注之类的技法也要单独拿出来练。”这样的练习很枯燥。

但他又觉得学古琴很有意思。习古琴不仅是只会弹琴,还要知道那些曲子背后的历史故事,去翻阅古谱,了解作者,也要对古琴的知识有所涉猎,这也让他觉得自己和同龄人不一样。“我看到有同学去学架子鼓,在台上是很炫酷,跟这些西洋乐器比,很多人对古琴都不了解,我就会告诉他们这就是诸葛亮唱空城计时弹的。”

“古琴可能不像别的现代乐器,是需要时间积累去感悟的,同样的曲子,我现在弹,就跟我10岁、12岁、14岁弹的时候感觉都不一样。”项宇告诉记者,他这次演奏的是出自东晋陶渊明辞所作的《归去来辞》,初中时也弹过,但当时只是完成了老师的要求。“当时只是觉得挺好听的,会弹了很开心,但现在我会去体验曲子里面形容的意境,好像能看到那种凄凉的秋景。”他说,很多老师们的弹奏可以让观众也代入其中,特别有感染力,自己还没到这境界,还需要努力。

尽管才18岁,但已经进入专业音乐学院附中学习的项宇已经决定,今后的职业方向都会与古琴相关。

从52人发展到200多万古琴爱好者

记者了解到,在这场吸引了全国数十万古琴爱好者通过直播平台欣赏的古琴盛会上,除了项宇,还有很多80后、90后的古琴演奏者登上舞台。他们中,有的是音乐学院的“学院派”,有的是业余爱好者,有的则在从事古琴教学。

80后演奏者章纯青从事古琴演奏很多年,并在上海开设了个人工作室,也在开展古琴教学,两间工作室每年都有数十位学生来学习古琴。“有的是青少年,有的则是年轻的母亲,这两类最多。”

00后高中生亮相古琴盛会,传统高雅艺术不再“曲高和寡”-3.jpg


章纯青

古琴是中国传统的拨弦乐器,音域宽广、音色深沉,已有3000多年历史。2003年,中国古琴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此学琴人数激增。2003年以前,全国熟练演奏古琴的表演者只有52人,如今已有有200多万古琴爱好者,全国已有数百家琴馆和工作室。“古琴作为一种高雅艺术,不再‘曲高和寡’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武汉音乐学院教授丁承运对此欣慰不已。

而在上海,这一传统文化更是有着深厚的根基——100年前,上海商界巨贾周庆云与报界才子史量才,共同在上海发起“晨风庐琴会”,以“共扶大雅之轮”,三天会期参会人数达到102人,成为古琴界的“华山论剑”。琴会上,名不见经传的王燕卿一鸣惊人、拔得头筹,所代表的梅庵琴风也打入主流琴圈,此后独步江湖30年。百年后的这次古琴盛会也正是为了致敬这一在沪举办的“晨风庐琴会”。

古琴的琴有讲究。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四艺之首。这次琴会上展示了16床珍贵的民间和博物馆藏琴,有唐琴“大雅”,为苏州拙政园主人旧藏,乃稀世珍宝。有俞伯荪先生的旧藏名琴“铁客”,堪称琴界明星,近百年来首次在上海亮相。有宋琴“云鹄”,是古琴泰斗吴景略先生的曾用琴,现在是丁承运全球巡演的专业用琴。

古琴的乐谱也有讲究。《酒狂》是古琴曲中的经典之作,为阮籍所作,激情的旋律描绘出愤世积郁的不平之气;《梅花三弄》琴曲通过梅花的雪中傲然,歌颂不畏严寒困苦的精神;《碣石调幽兰》曲调十分清丽委婉,节奏缓慢悠扬,如入宁静致远、无人之境;《流水》代表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00后高中生亮相古琴盛会,传统高雅艺术不再“曲高和寡”-4.jpg


吴钊(左)和丁承运

“这些古琴曲里的原意和精神,年轻人需要更多的学习才能领悟,这其中不仅包含着技巧,更蕴涵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86岁高龄的音乐史专家、古琴艺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钊表示。他回忆道,上世纪50年代北京的中学生中,会弹古琴的中学生只有他一个,也让年轻的他有机会与很多大家同台共演,很是受益。“如今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学习并传承古琴艺术,是一件大好事。”他也倡导保留古琴文化等民族独特的风貌:“年轻人先原汁原味地学习,才能真正理解古琴艺术文化的精髓,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梁文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