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06|回复: 0

全班55人37人进清华北大,老师:名校挑的不是孩子!是家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 10: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孩子刚上初一,就已经注定了肯定能上北大。”

这段话,是名为“高考战神”的著名教师王金战,在一则演讲中的讲话。

王金战,从教三十余年,带过一个55名学生组成的班。

37人进清华、北大;

10人进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名校。

全班55人37人进清华北大,老师:名校挑的不是孩子!是家长-1.jpg




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

美国麻州国际教育的首席顾问。

演讲中,王金战老师提到:

孩子之间差的不是成绩、分数,而是是父母的规划、认知和坚持。

我们总以为名校挑的是孩子,殊不知,挑的都是父母。

01

父母的规划,决定孩子未来

作为一名父亲、教育家,王金战提前就帮助孩子规划、设计未来的方向。


他清楚女儿的智力普通,上北大比较困难,于是研究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招生政策。


最终决定让孩子走特长生的道路,并且为女儿选择了一门乐器:中阮(ruǎn)。



全班55人37人进清华北大,老师:名校挑的不是孩子!是家长-2.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为:

中阮既符合清华、北大的招生需求;


也相对冷门,学的人少,竞争没有那么激烈。


重点是,女儿刚上初中,学习任务较少,能有大量的时间学习乐器。


就这样到了高三,王金战同时为女儿报了北大、清华、人大的冬令营。


在这三所学校的专业测试中,女儿都是第一名。后来,女儿如愿考入北大。


或许有人会说:还不是因为王金战本身就是教育专家,要换成一般的父母,这孩子肯定上不了北大。


真的是这样吗?


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爱丁堡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等五所世界名校同时录取的雷子昂,他的父母都只是普通的银行职员。



全班55人37人进清华北大,老师:名校挑的不是孩子!是家长-3.jpg




但在孩子的成长上,小雷的父母也是早早地开始计划和准备:


带着儿子四处游历,拓宽他的视野;


发掘、培养儿子的兴趣爱好,寻找孩子身上可以被放大的优势;


支持儿子的选择,让他无后顾之忧地追寻梦想……


多年如一日地运筹帷幕,最终,帮孩子谋划出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教育也是选择大于努力。


就算自己没有很强的人际关系和经济实力,我们普通父母也可以像王金战一样:


了解内部信息:孩子适合的方向和实际能力;


了解外部信息:升学政策、招生信息、周围孩子的情况...


两者相结合,把孩子的材质跟外界所需相匹配,培养孩子相应的能力,练就出核心竞争力;


甚至像小雷的父母那样,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天赋,定制一条独属于自家孩子的路径。


正如谷爱凌母亲的教育方式那样,让女儿全方位发展,尝试一切有趣的东西。

全班55人37人进清华北大,老师:名校挑的不是孩子!是家长-4.jpg




告诉孩子:你要去试一遍,最不好的结果就是你不喜欢,但是万一特别喜欢,那你就是赚了。


台上五分钟,台下十年功。


每一份荣耀背后少不了早期的规划和日复一日的坚持,而规划和坚持,需要父母来帮助孩子完成。



02

父母的思维,是孩子的天花板

演讲中,王金战提到了这样一件事:


当孩子做完作业,让家长签名的时候,就是检验家长智慧的时刻。


有些家长第一时间“找茬”,也就是先挑毛病。


孩子的作文写得好,家长却先找里面有没有错别字,然后又觉得字写得不够好看,反正就是要找到一些缺点。


孩子语文考了100分,数学95分,马上开始质问:“怎么错了这么多?粗心大意的毛病还是改不掉!


别人在朋友圈晒孩子钢琴比赛获奖,一想到自己家孩子:不好好练琴,经常哭闹想放弃,忍不住升起怒火,“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糟糕?”


孩子性格活泼,人缘好,但是成绩一般,经常挖苦孩子,“成绩这么差,人家怎么还愿意跟你玩?”

全班55人37人进清华北大,老师:名校挑的不是孩子!是家长-5.jpg


这类家长生怕一给孩子表扬,孩子就骄傲,却不知道:


指责、批评、找缺点只会让孩子对学习、对自我丧失信心,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很差劲,从而厌学、叛逆,甚至破罐子破摔,一蹶不振。


百般挑剔孩子缺点不是好的教育,用心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反馈才是好的教育。


发明家爱迪生上小学时,把学校新进的教具全给拆了,又装不回去。


气得老师把他的妈妈叫到学校:


“你的儿子太爱拆东西了,你要让他改改这个毛病!”


妈妈却回答:“老师,我观察儿子很久了,他跟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喜欢拆东西,你叫他改掉这一点,那我儿子不就跟别人一样了吗?”

全班55人37人进清华北大,老师:名校挑的不是孩子!是家长-6.jpg


正是因为妈妈对爱迪生的了解、欣赏与鼓励,让他得以在一个自由、宽松、支持性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试想,如果爱迪生的发明天赋被当成调皮捣蛋来看待,这个世界就会缺少一位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的父母,往往能够把孩子的缺点当成独特的天赋,让孩子顺着优势管道成长!

全班55人37人进清华北大,老师:名校挑的不是孩子!是家长-7.jpg



03

教育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

许多父母都为孩子沉迷手机短视频、游戏而苦恼不已,总觉得孩子不自律、不听话、难管教。


王金战对此表示:真相其实是父母没有做到言传身教。


我们要求孩子不玩手机,自己却一边葛优躺,一边抱着手机熬夜;


我们要求孩子彬彬有礼,自己却常常大发雷霆,抱怨生活抱怨他人;


我们要求孩子安静阅读,自己却从来不翻一本书,也从不了解孩子在读什么书。

全班55人37人进清华北大,老师:名校挑的不是孩子!是家长-8.jpg


想要地里不长草,最好的办法是在地里种满庄稼;

想让聪明的孩子不折腾,就培养他阅读的习惯。


纵观那些考入名校的孩子,不难发现:

他们的自律和优秀,无一不是始于家长的以身作则,终于日复一日的坚持。


一次,媒体采访重庆一位女儿考上了北大的父亲。


为什么孩子能够那么优秀?这位父亲的回答是:没有刻意培养过。


深入了解才发现,这位父亲的没有培养,不是任其发挥,而是制造和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


女儿1岁起,就给孩子买了很多绘本和书籍;


女儿看不懂,父亲就在一边讲解,再引导孩子自己复述书中的故事。

就这样,日复一日,女儿爱上阅读,养成自律、专注的好习惯。


培养孩子向来没有捷径,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持续的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亚说过:


“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育儿,先育己;

家教,先自己教。


我们不断学习、探索、规划、设计、坚持,孩子才能受益终生。


父母的言行和眼界,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越早开始学习科学家庭教育知识,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清楚知道孩子天赋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才能为孩子打开更多的门,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