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83|回复: 0

[互动交流] 《京调胡琴秘诀》是已知最早胡琴琴谱吗?|争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16 19: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京调胡琴秘诀》是已知最早胡琴琴谱吗?|争鸣-1.jpg

民国出版《京调工尺谱》《胡琴研究》



2024年12月4日《音乐周报》A12版,有一篇题为《始于文物 继于声音 思于传统》的文章,这是一篇对“倾听百年的声音”系列活动中的一场二胡音乐会的评介文章。文章中说:“在接下来的互动环节中,杨雪展示了她珍藏的1933年出版的《刘天华纪念文集》与1918年出版的《京调胡琴秘诀》。前者是由北京大学为刘天华特别编印的文集,记录了中国音乐先驱的点滴;后者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胡琴琴谱。这两本珍贵的书谱实属这场活动中最珍贵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厚的历史价值。”读罢这段文字,甚感对“这场活动中最珍贵的文化符号”的表述不够严谨。

首先,文中提到的《刘天华纪念文集》的书名就错了。实际上1933年出版的是《刘天华先生纪念册》,杨雪教授在展示这本书时,也是这么说的。该文作者说这本书是“记录了中国音乐先驱的点滴”,此表述也不够准确。实际上这本书是用中英两种文字、两种记谱法(五线谱、工尺谱)出版的纪念册,书中的绝大部分篇幅是二胡、琵琶及合奏曲的曲谱。很显然,并非“特别编印的文集,中国音乐先驱的点滴”。1951年11月由上海万叶书店印行、中央音乐学院主编、刘玉和编的简谱版《刘天华创作曲集》,正是根据这本《刘天华先生纪念册》中的曲谱,重新编辑而成。

再者,文中说“由北京大学为刘天华特别编印”也不准确。关于这一点,原书中有明确标示:“编纂者:刘復;捐资印刷者: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国立北平研究院、国立北京大学……”从严格意义上说,这本书的编辑出版是民间操办,而并非北京大学官方所为。而北京大学,仅是位列第三的八个捐资印刷者之一。

该文中说,“1918年出版的《京调胡琴秘诀》”“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胡琴琴谱”。这里有两点值得商榷:这本书中的曲谱,全部为西皮、二簧等京剧唱腔,是当年(民国时期)供京胡、京二胡爱好者学习用的。诚然,“胡琴”一词,并非特指二胡,众多民族弓弦乐器如高胡、二胡、中胡、大胡、板胡、椰胡、京胡、京二胡等,皆可称为“胡琴”,就此意义上说,把京胡、京二胡称为“胡琴”,并无不妥,况且书名《京调胡琴秘诀》中就有“胡琴”二字。但是,此“胡琴”非彼“胡琴”,它与如今民乐界所指的胡琴(二胡)并不是一码事。在二胡专场音乐会的评介文章中,称这本书是“已知最早的胡琴琴谱”,实有令读者误以为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二胡曲谱之嫌。

至于文中的“最早”之说,也并不符合事实。民国时期,京剧比较流行,出了不少好戏、好演员、好唱腔,从上流社会,到黎民百姓,不少人喜欢听京剧、学京剧。尤其是一些名角的唱腔,人们耳熟能详,以至于有的人对学练京剧伴奏乐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为嗅觉灵敏的出版商提供了商机。但那时的中国社会,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出版社,书籍的出版,多冠之以“某某书店”“某某书局”的名号,自行编辑印行。由于书商在编辑此类书籍时,思路大致相同,多着眼于京剧名角的唱腔、唱段,所以常常会出现不同的书商用了相同的书名。现仅举如下二例:

《京调工尺谱》民国二年(1913年)一月初版,北京中亚书局印行,信都程焕卿编辑,中亚书局总发行。后来又于1915年11月出版了此书的“续篇”。此书虽然书名中没有“胡琴”二字,但书中的内容有“二黄把式”“西皮把式”京胡指法图片,所以可以断定,书中的曲谱正是京剧胡琴用谱。

《京调工尺谱》,又名《滌古齋京调工尺谱》,民国三年(1914年)九月初五日初版,作者处州慨志生,总发行所天宝书局(上海)。此书直至民国五年(1916年),先后编辑印行了五卷。书名中虽也没有“胡琴”二字,但该书封面就有京胡的乐器图样,书中亦有“胡琴把式按五音十二律并中西乐名之排法”绘图,所以毫无疑问,书中曲谱也是京剧胡琴琴谱无疑。

相信仅从分别印行于1913年、1914年的上述两部胡琴琴谱,即可看出1918年出版的《京调胡琴秘诀》并非上文中所说的“目前已知最早的胡琴琴谱”。

我们不能要求写音乐类文章的人必须是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但我们可以要求专业领域的评介文章作者,对所写的专业首先要认真了解,并以专业的视角所作的阐释。尤其是在所写的专业评介文章中,若用“最早、最大、最长、最宽”之类的词汇时,一定要慎之又慎,要言之有据,不可轻易把话说绝,否则有可能误人子弟。

这样说并非危言耸听,记得曾有一位某高校二胡专业研究生,在他已经获得通过的硕士论文中说,早在1918年台湾就印行了名为《南胡教本》的二胡教材。很显然,如果此说成立,应是一重要的发现,二胡教材的发展史将被重写。但凡稍微认真一点,根据有关资料上网查询一下,就会发现台湾出版的这本《南胡教材》,其作者是1932年10月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49年4月才到台湾的。1932年出生的人,怎么可能于1918年出版《南胡教本》?难怪一台湾学者获知此事后,在文中说这是“关公战秦琼”的笑话。但是那位研究生的硕士论文,一经上网,便迅速被多名音乐院校的二胡学子在撰写硕士论文时引用。如此以讹传讹,岂不是误人子弟?

“文章千古事”,尤其是在专业性报刊发表的专业性评介文章,被学习、被引用的可能性很大,所产生的影响有时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在撰写、发表时,应该慎之又慎。

孙元昌/文

来源:北京号

作者:音乐周报

流程编辑:U07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