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96|回复: 0

[互动交流] 北京南新华街上的两家百年老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28 08: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南新华街上的两家百年老店-1.jpg





北京南新华街上的两家百年老店-2.jpg




                感谢网友们慧眼识别,从文盛斋一间门脸房判定出上图是民国时期南新华街,笔者不胜感谢。
                南新华街属于琉璃厂厂甸地区,在云集着诸多经营文房四宝和古旧书籍、字事、古董、古玩商家店铺的琉璃厂地区,也有一些售卖文化娱乐用品的店铺。其中,就有两个同为著名的百年老字号,却又不同的文盛斋。
                一个是原址在前门外廊房头条的文盛斋,大约开业于清朝嘉庆年间,以经营各类彩灯而著名,1956年公私合营后迁到东琉璃厂92号,上面第二张图片拍摄于九十年代,是1983年新建的。
                另一个是清朝咸丰年间开业的乐器琴行,位于厂甸小沙土园北口西侧,后来迁到安定门内大街。这就是文盛斋琴行。
文盛斋琴行
                文盛斋琴是由河北深州一张姓人氏,在清咸丰年间开办的“胡琴老铺“,原址在琉璃厂附近的小沙土园胡同西口,后来的南新华街路南,只有一间门脸房,前店后厂,是北京最早的制作销售胡琴的店铺之一。
                胡琴原是一种统称,包括京胡、二胡、四胡、坠胡、坠琴等。旧时还叫“二鼓子”。解放后,将胡琴定名为京胡,便于与其他类胡琴的区别。它是京剧伴奏用的主要乐器。主要京胡伴奏者称为“主弦”。
                胡琴是元代由塞外传入京都,故习称为“胡”琴。胡琴是由琴杆        (        亦称担子        )、琴筒、琴轴三个主要部件及琴弓、千斤钩、弦、马子组成。规格和材料、尺码全有一定规定。制作胡琴是一种特殊手工艺,难度很大。文盛斋初创时期,北京只有两三家胡琴铺。他们主要是生产宫廷用的高档琴、筝、瑟、二弦,以及刚刚在旗人贵族子弟中兴起的说唱用“八角鼓”和“三弦”。文盛斋在同行的竞争中,以质优价高、档次高雅为特色。他们选料必挑“头水”,用料十分讲究,做工十分精细,所以虽然价高,乐者仍旧争购。直至解放后,文盛斋还保留有当初给宫廷做的胡琴样品,样式华贵,格调高雅,音色纯正,为行家所称道。
                胡琴的发展与京剧的发展几乎是同步前进。自清同治、光绪年后,由于徽班进京形成了京剧,很快从宫廷热转到民间。京剧伴奏的主要乐器就是京胡,所以,京胡质量的好坏很是重要。许多著名琴师也同制琴艺人一起参与了胡琴的改革。最初的京胡担子,全长只有一尺四寸五,筒子内膛直径一寸三,以适应高亢的唱腔而设计的。        20年代,为梅兰芳伴奏的名琴师徐兰沅,根据梅派特点,大胆将京胡担子加长到一尺六寸二,筒子内膛加大到一寸四分五,拉出宽厚的“董音”,为梅兰芳的演唱锦上添花。在材料选用上,研究出用湘妃竹包镶筒胡琴,精致如工艺品,成为梅兰芳赴美国演出时中国民族乐器的展品。曾是演员,后操琴为马连良、杨宝森伴奏的杨宝忠,曾出双份工资把制琴名手请到家中,共同研究改制京胡。他曾把从一旧货市场上寻来的老竹笔筒,去薄改为琴筒,发音美妙绝伦,成为杨家的传家宝。
                文盛斋与名琴师们合作,为发展京剧艺术做出了贡献。京胡发展到今天,品种已十分丰富。根据不同流派、不同演员、不同行当,就专有拉“西皮”、“二黄”、“娃娃调”的京胡,以及伴奏、独奏不同用途的京胡。京胡已成为北京民族乐器的主要产地之一。
                1954年,在宣武区琉璃厂组建民族乐器购销联营组。由文盛斋、文兴斋、马良正、公和兴、友联、古源阁、陈韶轩等七户乐器作坊自愿结合而成。对所生产的乐器实行联购、联销、联合经营。1956年公私合营,并入北京民族乐器厂,文盛斋琴行在新华街消失。
                在南新华街还有马良正胡琴铺,清宣统三年(1911年)京胡技师马良正于琉璃厂东口创建了制作京剧的店铺。开业后自任技师并经营,招收了史善明、傅历山、张蓬达、张志敏等徒传授技艺。        1938年,由其子马文元继承父业。中国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于        1956年合并入北京市民族乐器厂。
                北京京市第一乐器生产合作社,于1954年元月25日在和平门外南新华街南口(今响铜乐器门市部)建店开业。始由董玉华、赵金华、高洪章、林万祥、韩凤仪、张国勤、 司德文、梁寿昌倡议并创办。随即有虎恩林、盖相东、大众、文声斋、史善朋、元音斋、新声斋、声和斋、明音斋、德盛永、德昌永、德利永、德盛昌等作坊和康双全、周发岐、高洪凯、张荣明、刘广巨、张耀清、傅宝利、杨天来、马玉田、周永生、张宝林等二十余名个体劳动者先后参加。政府派金福林任书记,公推韩凤仪为主任。此店所生产的都是民族乐器。有二胡、板胡、京胡、京二胡、高胡、中音胡、低音胡、四胡、坠胡、三弦、琵琶、月琴、秦琴、阮、笙、管、笛、箫、海笛、 唢呐、扬琴、木琴、板、鼓、梆子、锣、镲、铙钹、钟、磬等三十余个品种。        1980年10        月,并入北京民族乐器厂。
                文盛斋经过几度兴衰,于1987年恢复了老字号,在安定门内大街路东重开文盛斋胡琴行,三间门脸房,如今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琴行。
                九十年代以后,在南新华街南段逐渐形成了十几家民族乐器商店,被宣武区命名为民族乐器一条街,有金韵琴行、恒远琴行、乐涛乐器等,最有名的是位于南新华街72        号的史善朋竹琴社。
                史善朋竹琴社以纯手工制作京胡而著称,至今已有        80        多年历史。相隔不远的湖广会馆内的“四大名琴”,就是史善朋竹琴社为四大名旦梅、尚、程、荀量“音”订做的。据说曾有人先后出        40        条黄金和        20        万美元收藏“四大名琴”,史家都没有卖。京剧琴师黄毅文先生几十年来在史家京胡的乐声中备受感染:“史家京胡的声音又高又亮,但十分圆润;既宽厚,又很充实。每天到这里来买琴的都是京剧内行大家。”
                史善朋(1909年—        1961年)北京通县西集史东仪人。        12岁时,因贫困入京,在琉璃厂马良正胡琴铺学习制作京胡的工艺。由于他专心致志的学习和全神贯注的投入,所以是诸徒中之最优秀者。        1930年,已经出师五年的史善朋被天津市久盛斋胡琴铺聘为京胡制作师,二年后回京,在李铁拐斜街西口,以史善朋竹琴社命名立店开业。曾先后授徒谭显德、史志义、郑贵荣等八名。其子史致贤在其培育下,在参加北京民族乐器工作的四十余年中致力于研制京胡,不断改进操作方法,继承和发展了史派京胡制作艺术。        1982年,史善朋之孙史优生高中毕业后承祖业,于南新华街挂牌开业。

北京南新华街上的两家百年老店-3.jpg





北京南新华街上的两家百年老店-4.jpg




                笔者夫人        2005年退休后,在劲松社区参加退休老人民乐组,学习拉二胡,这还缘于        1989年厂甸庙会。那年我在厂甸庙会花        20        块钱买了一把沿街叫卖的二胡,也是一时兴起想起小时候的事儿。小学三年级要求每个同学选择参加一个课外兴趣小组,我报名象鼻子中坑小学民乐小组,拉了一个月二胡。后来要求我出钱十元自己买一把二胡,我不想想张口找家里要钱,就参加东城区少年宫的航海模型小组了,从此终生与乐器无缘。
                我那把花        20元钱买的二胡经过几次搬家,始终没丢弃,最后成了夫人退休后打发业余时光的工具。一年后,夫人花        2000块,托师傅在琉璃厂老师傅那里买了一把红木二胡,上面标着“文盛斋制作”五个字样。
文盛斋灯笼
                “文盛斋灯笼”创办于清嘉庆年间(        1806年),位于前门外廊房头条,是自产自销灯画扇的老字号商店,其灯彩驰名京华。品种有宫灯、纱灯、花灯、壁灯、会灯、年灯、玩具灯等,并经营苏杭雅扇·手绘壁画等业务。其宫灯,古色古香,一般用硬木作出框架,有四角和六角型等,可拆卸和折叠,在灯的每个角上都缀有丝穗,底下有一根独穗,灯框架之间嵌以玻璃,玻璃内画有彩色漆画。
                晚清时文盛斋多为京城的宫廷、王府制作宫灯。文盛斋的纱灯,俗称灯笼,一般用竹木或金属作框架,糊以纱绢,涂上鱼鳞胶,使灯既透明又不透风,同时,在纱绢上绘有彩画,灯内燃有蜡烛。这种灯,晚清和民国初年,多悬挂在王府、大户门口,起显示身份和照明作用。        1915年,文盛斋的灯彩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荣获两枚金牌。前门外廊房头条因灯彩店集中,被誉为“灯笼大街”。

北京南新华街上的两家百年老店-5.jpg




                北京解放后,文盛斋和廊房头条街上的几家灯彩店经过公私合营,组成北京市美术红灯厂,其主要售货门脸和加工工厂均迁移到宣武门外东琉璃厂东街。
                八十年代初琉璃厂地区改造,生产车间搬到南三环路分钟寺村,工厂正式更名为北京红灯厂。
                从五十年代建厂后一直到八十年代,红灯厂始终肩负着制作国庆节天安门城楼专用灯笼的任务。谈到那段历史,工厂左主任仍然掩饰不住一脸的自豪:“在那个年代,只有国家领导才能上天安门城楼,但我们挂灯笼的时候也可以上去,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呢!        ”
        左主任说,那时候他每天骑车从广渠门的家到天安门,和其他六七位师傅要一起加班加点连做上四五天灯笼。而做灯笼用的布都是专人提供的,师傅们只负责组装。每做一批灯笼都可以用上两三年,这两三年中,每次国庆前,红灯厂的师傅们都要负责为旧灯笼换新红布,贴新的云子和万字。
                据做灯笼的老师傅讲:“        做灯笼不仅要靠悟性,还要经常牺牲自己的一双手。”老师傅说,竹条上的竹丝不注意就会插到手上,如果不剥出来,手就会感染化脓。用洋纺布做灯笼,因为质地丝滑,必须用水把布浸湿,才能缝制,所以一到冬天,师傅们的手经常会被冻伤。
                他们制作的灯笼直径最小的有        30厘米,价钱不到        30元,一个直径不足一米的中型灯笼价钱为        150        元,也曾做过全国最大的灯笼。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市民也开始选购红灯厂的灯笼作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的装饰。
                2000年琉璃厂红灯厂全部搬到分钟寺村一条小胡同内。在破旧的几十平方米的厂房内,却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近百只灯笼,最大的有房子的墙壁那么高,最小的却不足半只胳膊长短。竹条、红布、金纸,几乎成为了全部的制作原料。做灯笼的师傅共有七八位,最年轻的也已经四十出头,每个人都有着几十年做灯笼的历史。
                灯笼全是传统手工制作,厂子里年龄最大的任师傅已经快        60        岁了,从1972年到现在,任师傅已经做了34年的大红灯笼。任师傅说,他们的灯笼全部是手工制作,连糨糊都是自己用面粉、明矾和开水熬制的。
                据任师傅介绍,做灯笼的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是组装,要把一根根竹条和灯盘组装成灯笼的骨架。为了保留最传统的做灯笼工艺,师傅们一直坚持着不用铁制的骨架,而选用在北方很难购买到的竹条做原料。灯笼的每一只骨架都像一把雨伞,可以收缩,为了保持骨架的这种韧性,竹条必须全部选自生长年份三年到四年半的竹子。第二步工艺是给灯笼穿衣服        ———        包红布。红布的面料分为洋纺和棉质两种,但颜色都要选用鲜艳的正红,并且要有足够的厚度。红灯厂购买的红布全部来自于山西一家指定的国有纺织厂。做灯笼的最后一道工序是贴云边,用金黄色的纸或布剪出云子和万字贴到灯笼的两端,象征吉祥、如意。最后灯笼挂上穗,就制作完成了。
                2001年春节前,天津劝业场食品街开张的时候,曾邀请他们做过一个硕大的灯笼,这只灯笼直径就有4.1米,有200来斤重,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灯笼。而制作这只灯笼的经历,成为了师傅们几十年里最自豪的经历。
        做这么大的灯笼,最初的难题就是选购做灯笼骨架用的竹条。经过测量计算,做这只灯笼所用的竹条长度必须在4.8米以上,而这就要求竹子的生长年龄在4年以上。为了找到这种竹条,红灯厂的师傅们专门开车去外地好几个卖竹制品的市场进行选购。由于厂子的空间有限,为了找个足够大的地方做这只大灯笼,老师傅们特意租借了一个单位食堂做制作场地。灯笼要有五六米高,为了把灯笼竖起来固定住,师傅们还特意焊制了一个带梯子的铁架子。
                做灯笼的过程也需要十几位师傅的全力配合。用竹条组装灯笼的骨架,十几位师傅就足足忙活了一整天。而骨架做好后把灯笼撑开,放倒,又成了难题。为了不损害到灯笼的骨架,由3位师傅固定住灯笼的底盘,        7位师傅用绳子拴到灯笼的另一端,拉动绳子把硕大的灯笼一点一点放倒。灯笼放倒后,才可以在骨架上贴红布。做这一只灯笼,整整用了一周的时间。在食品街开业前,灯笼用拖车运到了天津,至今仍然悬挂在天津食品街最中心的玻璃屋顶上。
                八十年代,红灯厂曾经每天都有百十只灯笼的订单,经常会出现库存缺货的现象。但上世纪        90年代后,受到市场冲击,红灯厂每年只能在国庆和春节前接到两百个灯笼左右的订单,平时很少有人来订货。
        为了把这份传统工艺保存完整,红灯厂一直坚持使用最古老的流程制作灯笼,但他们同时要面临的还有巨大的竞争压力,而这些老师傅们最担心的就是这种传统工艺后继无人。据了解,红灯厂现在的师傅大部分都是厂子退休老师傅的子女,但这些人也全部都步入中年,厂子现在很难再招到新人。
                由于效益不佳,        2006年红灯厂每个师傅的月工资只有千元左右,厂子自从2000年迁址后,人员流失了一半。“        不论以后怎么样,我们这一批人会一直坚持下去。”厂里的老师傅说,最大的希望就是做灯笼的技术能一直流传下去。

北京南新华街上的两家百年老店-6.jpg





北京南新华街上的两家百年老店-7.jpg





北京南新华街上的两家百年老店-8.jpg




作者ruiren491112
满族文化网编辑出品,转载请注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