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95|回复: 0

[互动交流] 灵璧扬琴老艺人“高小眼”:怕祖宗的好东西失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14 18: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怕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失传

高小眼是艺名,被高成富用了20年,高小眼比高成富的名气大得多。前不久,高成富与我省其他3位老人一起,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高成富最担心的是“杰出传承人”的称号能否传承下去,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还有多少人会喜欢。

外号叫响“小眼”艺名

“我的艺名是高小眼,并不是因为我的眼睛小,而是由外号叫起的。”高成富今年60岁,是灵璧县大路乡张杨村人,由于常年拉坠子,坐时间稍长腰就疼。高成富说,唱扬琴又叫唱坠子,他拉着很像二胡的坠子,感觉是知己相伴。

高成富唱扬琴时有个习惯,唱到高潮得意处,人也忘形,眼睛眯起来,凭着感觉发挥。在上世纪70年代,有一次唱改编的《铁道游击队》开场白:“有一位特务科长,姓高字是兰庭,号是小眼。”唱着又眯起了眼睛,同行开玩笑地说,高成富真像“高小眼”,从此,圈子里“高小眼”的外号就叫开了。“一开始我不高兴,‘小眼’算什么名字,难听!”高成富笑着说,当时只要别人叫他“高小眼”,他就给人脸色看,然而,大伙依旧这么叫。到后来,人人只知“小眼”而忘“成富”。

1985年,上海电台慕名而来,请高成富录制唱片。导演问他艺名,高成富说没有,就叫名字好了。随同前来的人说,他叫高小眼,导演一听觉得很好,就打算用这个艺名发行唱片。“高小眼”琴书一下子在苏鲁豫皖四省百姓中叫开了。

12岁拜师学琴书尝尽辛酸

“家穷,为了有口饭吃,我12岁就拜师学琴书。”高成富说,唱扬琴是门苦活,没有几十年成不了火候,因此老师非常重视初学者的基础,高成富没少吃苦头。

“我没什么文化,却要背大段的台词。”高成富回忆说,老师白天教琴书,晚上要他背,如果抽查时背不出来,就要挨板子。学艺的三年,高成富背下了《回龙传》、《杨门女将》、《李双喜借年》、《薛刚反唐》等20余部琴书,一遍遍地背、唱,手也一次次被板子揍得红肿。

学习琴书之外,高成富还要干活。“我是学徒,学徒就要帮师傅做事。”师傅家的地由他来种,水由他挑,还要做饭、洗衣,师傅演出时,他在一旁伴奏,伺候着。3年出师后,高成富可以自己演出赚钱了,“3年只是练个基本功,到底能不能吃这行饭,还要看后来的造化。”赶集时,高成富抱着坠子去唱,后来火候纯些了,也被附近村里的红白喜事请去包场唱。在安徽、山东、江苏等地的许多矿区、集镇,都留下了高成富的身影。

担忧传统艺术后继无人

要不是报纸上刊登,高成富都不知道自己成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我只想唱好琴书,其他都不重要。”高成最担心的就是在他之后,这个“传承人”的称号还会不会有继承人。“我没有徒弟,一个也收不到。”高成富说,现在的年轻人,上大学是为了找好工作,上不了大学去打工也是为了赚钱,没有人愿吃他当年吃过的苦。“曾有个女孩要跟我学,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月多少钱’。”高成富有些生气。回忆起自己当年学艺时吃的苦,再看看如今的年轻人,高成富一脸失望。“好东西就要没有了,我心疼啊!”

高成富说,他有3个孩子,也没能继承他的事业,都在县城里开了音像专卖店,卖“高小眼”琴书的光碟和磁带,这几年挣下了很大的家业。(刘公、武长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