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71|回复: 0

[互动交流] 京剧启用胡琴伴奏的起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2 10: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京剧启用胡琴伴奏的起源-1.jpg



最早京剧(当时叫“皮黄”)的托腔是用笛子,源于昆曲及徽调,昆曲是单笛,徽调二簧用主副双笛。

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前后,有一位场面名家叫沈六(原名:沈星培),和四喜班的王晓诏,两人提出文场改用胡琴儿、月琴托奏旋律。以胡琴儿代主笛,月琴代副笛。上场一试,前后台都觉得好听严实,包腔儿远强于笛子。大伙儿觉得可大力推行

但这时有提出反对的了,这人叫田新旺,一位老笛师。能耐大,口劲儿讲究,且在业界威望很大。他首先提出了反对意见,他琢磨着文场要改了胡琴儿,自己的活不就被人刨了嘛,所以极力反对

鉴于他本领大威望高,与沈六等相持不下。后经商议出了个折中的办法,【凡承应堂会用胡琴儿、月琴,戏园子商演则仍用双笛】。此一时期胡琴儿和月琴虽取代了笛子,却不能响当当地叫出自己的名号,暂且借用了徽班场面叫法。胡琴儿叫“上手笛”,月琴叫“下手笛”。

这一时期还是软弓胡琴,再后来有一位李四,创了硬弓胡琴。拉起来有力而易于讨好,这才算改进完善,流传迄今。李四的师弟贾东林,又称贾三,硬工胡琴很好,有两位弟子,一位是梅雨田(梅兰芳的伯父),一位就是孙佐臣。两个人一柔一刚,各有特长,无分轩轾。梅的胡琴善联,以稳妙取胜;孙的胡琴善断,以险奇见长。

京剧启用胡琴伴奏的起源-2.jpg

梅雨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