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653|回复: 0

[最新动态] "梨花一枝春带雨"——李春华《梨花雨》品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15 12: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梨花雨》概说

葫芦丝独奏曲《梨花雨》是李春华的代表作品之一。有着浓郁的河南豫剧音乐元素的韵味。主题采用了豫东调的眼起板落的板式,而旋律则具有豫西调的特点,整个主题的旋律气氛呈现出豫西调浑厚深沉的特征。

《梨花雨》无论从戏曲元素的选择上还是在探索葫芦丝创作技法方面,都是一部上乘的佳作。

豫剧是河南地方戏曲的代表,属于梆子腔系剧种,传统的豫剧有豫东、豫西两大声腔系统,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旋律多为上行,主音落在"dol"音上,句法结构眼起板落。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旋律多为下行,主音落在"dol"音上,板起板落,演唱特点深沉浑厚。《梨花雨》的主题,表现出低沉、诉说、凄美、哀怨、浑厚、柔情的旋律。整个旋律气氛呈现出豫西调浑厚深沉的特征。虽然《梨花雨》表现的是河南商丘宁陵的万亩梨花,但李春华在素材的选择上不拘泥于豫东调唯一特征,又融汇了豫西调的风格。

《梨花雨》创作于2009年,为传统的散板的引子加ABA结构,A2部分是A1部分的再现,都为慢板。B段为快板。快板部分如疾风骤雨,铺天盖地,势如破竹,席卷而来。与前后的慢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顺带说下:"梨花雨"不仅是李春华的葫芦丝独奏曲的曲名字,同时还有多条词意。如湘乐禅子楚湘云昆曲《梨花雨》;同名电影;吕剧《梨花雨》;豫剧《梨花雨》;同名歌曲等。

因而,我解读李春华《梨花雨》葫芦丝独奏曲的思想内涵,也呈多元性的。

有诸多艺术作品,不可能用一个概念、一种定论、一种声音来评述的。曹雪芹万万万万也不会想到,他的伟大中华民族在他二百多年后会专门成立了"红学会" ;《红楼梦》能成为世界顶级文学艺术品牌;会有不同版本的电影和电视剧等等等等。这是为什么?就是由于他曹雪芹著作的《红楼梦》内涵深刻,影响巨大,意义久远,传播广泛,多元思想,成就宏伟。因此,不是可以一元统一定论的。而且这种研探仍在深化、仍在传承。

李春华的葫芦丝独奏曲《梨花雨》也是如此,概括起来是:意蕴深远,想象丰富,主题鲜活,内涵多元。

第二章 "千树万树梨花开"

梨花,亦作"梨之花",是蔷薇利梨属一种观赏植物的花乔木,高可过6米,每年的4~5月开花,一般约开10~20天。

梨花,是纯真、洁白的象征,代表着唯美纯净的爱情。

梨花 ,被历代文人骚客所赞颂。如:"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唐·李白《杂曲歌锋·宫中行乐词·其二》)"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唐·李白《送别》)"春酿正风流,梨花莫问愁。"(唐·令孤楚《杂曲歌辞·宫中乐》)等等。

那么,在众多描写梨花的诗篇中,若从气势与宏伟乃至惊喜看,要当属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意思是作诗以言志,高歌以咏言,作声以依咏,演律以和声。那么解读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古名句,除语言等外,还有一种那就是音乐;而这种音乐的代表作品,莫过于李春华的葫芦丝独奏曲《梨花雨》。

《梨花雨》的引子可谓妙笔生花、妙趣横生,犹如梨花一束束、一枝枝、一点点、一簇簇的报春使者;她们还有些害羞般不好意思地来到了春天,揭开了梨花天使到来的序之大幕。

《梨花雨》真正能把岑参诗还原逼真地一展无遗地吟诵,那就是其快板部分,即B段部分。

一是突出了一个"连"字。即连贯无暇、连珠炮似的接连不断、连环套般环环相连、相扣、相咬、相接。 《梨花雨》之快板,无一"吐"音,尽是连音组合而成,不仅仅是快,在快连的旋律中,领略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军万马、千乘万骑,急风骤雨、势如破竹,铺天盖地、万里银飘。解读这个"忽如一夜",不快则不可达,非连而不能贯;只有快,才可形成密集的"倾盆大雨"之"梨花雨"!

二是突出了一个"新"字。反映在该曲全按作低音2的这种指法上。

全按作低音2的指法,是葫芦丝指法调式的一个难点,也是葫芦丝指法上的一个制高点。王厚臣根据同名唢呐独奏曲移植、改编的《黄土情》的指法就是用的筒音作低音2,据讲,葫芦丝《黄土情》是第一首筒音作低音2的独奏曲。然而,《黄土情》毕竟是移植、改编的。李春华的《梨花雨》则是创作曲目。因此,《梨花雨》的筒音作低音2的指法,使旋律更加新颖、独特而贴近,尤其快板部分,更如旋风般的"千树万树"之"梨花雨",在"忽如一夜"间,奔腾浩荡绽放!

三是突出了一个"奇"字。李春华在创作《梨花雨》前,曾参观了河南商丘宁陵的万亩梨花园,可想而知,万亩梨花园,"忽如一夜春风来",那"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是一种何等的壮观而雄伟,波涛汹涌而澎湃。唯此诗可高度概括此曲;唯此曲可演绎此诗。

近些年来,如此万亩梨花园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由此我们感叹,岑参诗妙写之绝,而李春华葫芦丝《梨花雨》快板旋律之绝、演绎之绝,使该曲豪情、激荡、昂扬、宏伟!

应该指出的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并非春季中盛开的梨花。而是北方边塞的一场寒冬大雪。我们还是领略一下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吧。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难着 ,一作: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我再把诗句翻译白话如下: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含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皆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杜甫在《渼陂行》诗中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介绍完了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后,回头再看一下李春华的《梨花雨》中的快板。

在岑参此诗中,"梨花"并非是梨花,而是北方边塞的冬雪,是用冬雪形容梨花,白茫茫的一望无际的雪花,犹如春季"忽如一夜春风来" 转眼间"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梨花开的犹如暴雨般铺天盖地。因此,用"梨花"比喻漫天大雪。

《梨花雨》主要是突出了"奇"。尤其"奇"而快,"奇"而壮美。

快板必快才可谓之快板。但此段落快板,以连音出现,加之河南豫剧的风韵,乐句的休止符号使旋律激扬顿挫,奔腾不息,万丈梨花"忽如一夜",顿时"千树万树"好不华美。尤其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快速的大连音的层层推进,循环呼息的运用,波澜起伏,白浪翻滚,显出"快"而美,速而雅,飞而迷的惊人奇景奇观,亦即彰显了"奇"字。

第三章 "梨花一枝春带雨"

"千树万树梨花开,"是用冬天大雪弥漫来比喻万丈白银的梨花盛开的春季;"一枝梨花春带雨"中的"一枝梨花",也是个比喻,也不是真指实物梨花,是用梨花比拟美女的洁白、美艳。那么,"梨花雨"也就不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那种"梨花雨",而是形容美女哭泣、伤心的掉落的眼泪,如珠玉两颗、似梨花瓣一对滴落在美人的两腮上,如同下雨的小小雨珠。 而真实的梨花之梨花雨是在梨花开放的时候,有风吹过,片片花瓣飘落,有如下雨一般,却又比下雨美上十倍。 其实,李春华《梨花雨》更是一曲爱恨情怨的凄美柔情、生离死别的悲怨之哀歌。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恩爱与情恨的葫芦丝版本的《长恨歌》。

而《梨花雨》中的"梨花雨"一词,也出自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然而,白居易还没有把"梨花"和"雨"三个字组合在一个词组之中。宋代的词人后来形成了"梨花雨"一词,并用入词中。如:

"漠漠萧萧,香冻梨花雨。添愁绪。断肠柔橹。相逐寒潮去。"(出自宋朝吴大有的《点绛唇·送李琴泉》)

再如:"柳絮风轻,梨花雨细。春阴院落帘垂地。碧溪影里小桥横,青帘市上孤烟起。

镜约关情,琴心破睡。轻寒漠漠侵鸳被。酒醒霞散脸边红,梦回山蹙眉间翠。"(宋朝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七言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作者35岁,任周至县尉。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我还是通过李春华的《梨花雨》 来解读白居易的《长恨歌》吧。

1、艳丽的《梨花雨》。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沉鱼":西施在河边浣纱时,鱼儿见西施的水中倒影太美了,不好意思游出水面,只好沉到水底中。

"落雁":昭君出塞时,群雁见她美艳无比,忘记了飞行,而纷纷摔落下来。

"闭月": 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

"羞花",杨玉环贵妃醉酒观花时,百花见她倾国倾城,纷纷避让而羞涩地低下了头。

可见四大美女之美色倾国倾城;可见杨玉环之美人亦国色天色。

李白《清平乐词三首·其一》赞杨贵妃之美:"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梨花雨》的引子,也包括A1和A2部分的旋律,将杨贵妃的"天生丽质难自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云鬓花颜金步摇"的那种女人之美、仙女之仙、贵妃之贵,在散板中、在慢板中,用葫芦丝特有的"柔、美、飘、浪"表现出来。把一个鲜活的绝代佳人的形象"滑、揉、波、叠"等技巧"吹"的活灵活现,历历在目。且好生妖艳、好个媚丽。 2、凄美的《梨花雨》。 在李春华的《梨花雨》中,听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凄美。

"凄美"是指一样事物令人心痛却又优美清新。顾名思义:凄凉而美丽。

汉字"凄",带有哀伤、悲苦的意味。"凄美"作为美学概念,指人们对哀婉、忧郁、清朗而怅惘的景致或人物气质或乐曲旋律的一种审美,带有浓重的心境色彩。

那是由于在那个"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时代,暴发了"安史之乱"。"六军不发无奈何,婉转峨眉马前死"。好端端一个美人,艳丽丽一位贵妃"花前委地无人收,翠翅金雀玉骚头"……凄凄惨惨戚戚,然而是如此的凄美,仿佛看到帝妃之恋、帝妃之爱、帝妃之情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仿佛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到头来却是一场梦。仿佛使人们听到了项羽的那首《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

仿佛使人们欣赏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成灰泪死干"的凄美。

3、哀怨的《梨花雨》。《梨花雨》演绎着的是一首哀乐,是一曲悲歌,是一幅挽联,是一份泣约。

《长恨歌》的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便揭示了这是一个悲剧,这是一位皇帝因色爱美人而使大唐江山由盛而衰的悲剧;因此,也就决定了《长恨歌》的最后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剧。帝妃之恋、帝妃之爱、帝妃之情,竟变成了帝妃永绝、帝妃之恨!

这悲催的哀怨,贯穿于《梨花雨》的整个过程。无论是散板引子的娓娓道来,还是A1和A2的慢板的凄美,尤其是快板演绎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的"安史之乱"。同时,也渲泄那"排云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哀叹。更有那"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无耐与希翼。最终只好仰天长啸:"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君只有用葫芦丝深情的演绎《梨花雨》,才能谙知其哀恨,才能深悟其悲歌!才能幻化那帝妃之恋、帝妃之情、帝妃之爱和帝妃之恨。也能幻化出京剧《梨花颂》的唱词: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 情也痴。天生丽质难自弃 ,天生丽质难自弃,长恨一曲千古迷,长恨一曲千古思。

正可谓:

葫芦丝声悲一曲, 凄美柔情千古恨。

"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第四章 "落尽梨花春又了"

首先, 这句"落尽梨花春又了"诗句,出自唐·郑谷的《下第退居二首·其一》:

"年来还未上丹梯,且著渔蓑谢故溪。

落尽梨花春又了,破篱残雨晚莺啼。 "

其次,"落尽梨花春又了"诗句 也出自宋代梅尧臣的《苏幕遮·草》: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无论是郑谷的诗,还是梅尧臣的词中的"落尽梨花春又了"诗句,都是说:当黎花被风雨吹下来以至落尽时,那就是春天即将结束之际。从这一诗一词中的"落尽梨花春又了"的引申意义中,是让人们珍惜春光、珍惜美好的瞬间,以不虚度此生,不枉来人世。

我们从李春华的《梨花雨》中可否领略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两汉·曹操《短歌行》)的人生转眼百年的感慨呢?

我们也可以在演绎李春华《梨花雨》中,深谙"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佚名《金缕衣》)的"时不我待"的哲理。

我们更要把《梨花雨》的惜时观念传播到更多的人来实践那"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的诺言中。

在每一段《梨花雨》的旋律中,都可品读那"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明·文嘉《今日歌》)的至理名言。

…………

第五章 "一树梨花压海棠"

给大家讲一个另类"黎花"的故事。也可以在演奏李春华《梨花雨》中领略那"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开心一刻"、会意三笑。

苏东坡有一个忘年交,叫做张先。

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但是这位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80岁的时候,竟然还娶了一个18岁的如花美眷,羡煞旁人。张先一时春风得意,写了一首情诗送给这个小妾:

"我年八十卿十八, 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 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东坡知道这件事情后,开启了吐槽模式,作诗嘲讽张先。诗云:

十八新娘八十郎, 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 一树梨花压海棠。

尤其是"一树梨花压海棠"这句,形容白发苍苍的老翁身下压着红扑扑的新娘,生动形象,以至于广为流传,亘古不衰。

张先听了之后,也不生气。毕竟苏轼是"粉到深处自然黑",他敢于作诗嘲笑自己的好友,正是说明了他和朋友之间关系好,可以互相这样开玩笑。

张先娶了小妾后,还抖擞精神,和她生下了两男两女,再活足了八年才去世,也算是享尽了齐人之福了。

第六章 《梨花雨》作者之李春华

最后介绍一下李春华小传。

李春华出生于云南,自幼酷爱民族音乐。幼年时跟随祖父和父亲学习民族乐器的演奏。就读于昆明师范学校时,师从著名作曲家、音乐电教板发明者王绍禄先生学习音乐理论及葫芦丝、巴乌演奏,后考入云南艺术学院继续深造,曾得到民族管演奏家杨建生副教授、哏德全先生、李贵中副教授的悉心指导。其利用业余时间多次深入民间,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收集民间音乐素材,至今从事葫芦丝、巴乌的研究与演奏已有十余载。2000年3月由远方出版社出版了个人专著《葫芦丝、巴乌实用教程》。同年9月录制了独奏专集《节日的德昂山》,2002年4月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了个人教学专程《怎样演奏好葫芦丝、巴乌》。

李春华是对近几年葫芦丝乐器和音乐推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绝对的领军人物之一,出碟无数,并随赠曲子伴奏,开发出无数的新曲,是第一位尝试用葫芦丝吹奏云南以外音乐的创意人,为葫芦丝的演奏拓宽了道路。

李春华现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 丝考级评委、上海音乐学院葫芦丝巴乌考级评委。

(全文结束。武建全2018年3月1日~2018年3月17日创作于沈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