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04|回复: 0

[互动交流] 「小说精读」毕飞宇:《卖胡琴的乡下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10 09: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说精读」毕飞宇:《卖胡琴的乡下人》-1.jpg


编者寄语

无论是《青衣》里“戏痴”筱燕秋,《推拿》里的盲人推拿师小孔,还是《玉米》中命运偃蹇的三姐妹,都留在万千读者的同频共振里。如此引发读者共鸣,离不开作家毕飞宇对人性敏锐的洞察与深切地共情,以及写作时精妙的构思。“不要说‘小说谁都能写’。写一个故事确实容易,但想要把小说写好,却绝非易事。”“在写作的时候,小说家主要靠直觉。直觉是小说家最为神奇的才华,直觉也是小说家最为重要的才华。”“最大的、最可以依赖的才华是耐心”“坚持写三十年,不要停止”“写作本身还有很多基本的元素,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从作品的思想性,到写作的技巧,如人物的塑造、情感的处理、语言的雕琢等。”这些正是他写作成功的法宝。



文本研读



卖胡琴的乡下人

作者:毕飞宇



风已经长指甲了,华灯初放就下起了雪,霓虹灯的商业缤纷把雪花弄得浓妆艳抹。雪花失却了汉风唐韵、颜筋柳骨,都不像雪了。

>>>拟人手法,城里的雪景既是自然环境,又是社会环境,突出城市发展受商业的冲击,已经失去本来的样子,为下文对比城乡之雪作铺垫。



乡野的雪全不这样。(过渡转折,开启下文乡野之雪的描写)雪瓣从天上款款而至,安详、从容,任何时刻都见得永恒,哪像城里头这样浮躁过。卖琴人抬起头想看一眼城里的天,天让高层楼群和霓虹灯赶跑了。

>>>对比手法,乡野的雪是安详、从容、永恒的,城里的雪是浮躁的,不见天日。



第二天清早卖琴人出现在小巷。他的吆喝就是一路演奏他的胡琴,前脚后背挂满了家伙。地上全是薄雪。胡琴害怕下雪,蛇皮在雪天里太紧。蛇皮的松紧是琴声的命,琴的味道全在松与紧的分寸中,在极其有限的局限里极尽潇洒旷达之能事。钢琴和胡琴比算什么机器。(看似闲笔,却道出人与胡琴之间蕴含的哲理。“在极其有限的局限里极尽潇洒旷达之能事”,为下文与营业员争辩作铺垫。)



胡琴声在雪巷里四处闲逛,如酒后面色微酡的遗少。(“遗少”,比喻暗示冷落的处境,“酒后面色微酡”则烘托卖琴人忧愁、颓唐的心情。)走了四五条小巷腿就酸了,卖琴人找了块干净石阶坐下去,很专心地拨弦。他的手指干枯瘦长,总有一股仙气,变成琴声在雪地里仙雾缭绕。卖琴人童子时代练过茶壶功,捧着灌满滚烫的水的茶壶,十只指头飞快地拍打,不能停一拍,要不你的手就熟了。卖琴人十八岁那年得了一个绰号,五指仙。人们说,五指仙的指头会说会道,弦上鬼精鬼怪,御风驾电。

>>>对比、插叙,仙气所在,由此处专心拨弦一幕可见一斑。



店里走出来一个人,把卖琴人叫起身,食指往他口袋里摁下一张纸币,手背往远处挥了挥。卖琴人走进店里,把纸币平铺在吧台上,大声说,买一碗酒。一个疲倦的女人,半闭的眼由卖琴人移向毛玻璃酒瓶,懒懒地说,老头,你干一辈子也挣不来这瓶XO。老头出门时自语说,肯定是玉帝老儿的尿。

>>>对比,一个是疲倦慵懒的酒吧女人,一个是勤快疲惫的卖琴人;一个是瞧不起的势利眼,一个是吃不着葡萄酸的落伍者;其中体现酒吧女人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无知、贬低,暗示卖琴人身份地位低下。



化雪天冷得厉害,卖琴人的肚子饿得旋转起来。(环境描写,既是自然环境的凄冷,又是社会环境的恶劣,即便竭尽全力也要被社会无情地淘汰。“肚子饿”为后文馄饨摊的描写作铺垫。)走上大街,光秃秃的梧桐树下是年终的热烈气味。拥挤的人行色匆匆,为节前贸易而兴高采烈。广告牌上的女人在严寒之中面如春风,为商业宣传尽忠尽孝。但卖琴人的胡琴贸易没有进展。城市记忆对胡琴早就失却了怀旧。他的马尾弓声音过于沧桑难以唤醒城里人的疲惫听觉。城里人的听觉钙化了,需要平滑和湿润去滋补。一个十字路口,卖琴人目赌了奥迪牌轿车制造的车祸,呆站了一会儿。大街如故。城里人对一切惊变失去了兴趣。卖琴人的耳朵里充满了汽车喇叭声,想象不出这样的声音是怎么弄出来的。

>>>对比,在工业时代商品经济的冲击之下,城里人的听觉钙化,城市记忆失却了怀旧,马尾弓的沧桑在此难以唤醒人们疲惫的听觉,他们对一切惊变包括车祸失去兴趣,变得麻木不仁,可见卖琴人之“不入流”,渐次走向末路。



人缝里敏锐地捕捉到了另一把胡琴的声音。声音不沉着,但肯定是一把胡琴。卖琴人挤进店里,看见一张电子琴正在模拟胡琴的伤感调子。卖琴人站在柜台前闻到了黑白键盘上奇怪的气味,十分唐突地问,这是什么?雅玛哈。怎么是胡琴的声音?营业员说,只要有电,它学什么是什么。



卖琴人端起胡琴拉了一段琶音,说,这才是胡琴。管业员说,你干什么?卖琴人说,我是卖琴的。营业员笑起来,说,这里只有一个卖琴人,是我,您走好。



走出商店后他的故事成了笑柄,他的背影显得滑稽可笑。卖琴人离开商店时恶狠狠地说,他娘的,花活。

>>>时代的发展,带来新与旧的矛盾,新生技术对传统艺术的冲击,声音并不沉着的雅马哈、卖琴的身份都被占了先,“笑柄”“滑稽可笑”看似个人悲剧,实则是社会的悲剧,照应上文“钢琴和胡琴比算什么机器”,又开启下文对“花活”的回忆。



当年“花活”这句话差点断送了如日中天的五指仙,用这话评点五指仙的是一位算命瞎子。他们的相遇是在一个清晨,五指仙坐在河岸边练功,听见后头有人说,你弦上功夫名不虚传,弓上头却远不到家。瞎子要过胡琴一口气拉了七个把位的琶声。他的运弓充满气韵,如初生赤子的啼哭。



瞎子说,笛子的眼位全定在那儿,气息的轻重尚且能使声音变化万千,胡琴靠着两根弦,手指的把位不定,越发需要气息去整理,要不全飘了。你玩的是花活,弓不听你的话,又怎么肯为你呼风唤雨?



听不见风雨看不见日月,宇宙大千离你就远了。

>>>插叙衬托,瞎子点评“弦上功夫名不虚传,弓上头却远不到家”“玩的是花活,弓不听你的话,又怎么肯为你呼风唤雨”,这一语点醒梦中人。



天冷得厉害。卖琴人失去了吆喝的兴趣,最终给饥饿说服了,走到了馄饨摊前。卖馄饨的也是一个老头,脸上均和,不见风霜。卖琴人说,老哥,肚子里没油水了,想听什么你点什么。卖馄饨的小心地看过左右,悄声说,《听松》。卖琴人知道遇上了里手,如实说,我的弓上力道差,加上饿,拉不动,我来一段《潇洒走一回》,也是刚学。(承认自己“弓上力道差”,“花活”的往事使其早就认清自己。)卖琴人坐在小凳子上摆开阵势,只拉了两句,手就让卖馄饨的捂紧了。卖馄饨的弯着腰说,先生到底是谁?遇上知音卖琴人羞得满脸难看,他低着眼望着卖馄饨人手指尖上的条形茧,说,羞于启齿;先生又是谁?卖馄饨的怔在那里,最后说,羞于启齿。



知音相遇作为一种尴尬成了历史的必然格局。卖琴人站在这个历史垛口,看见了风起云涌。历史可不在乎后人遗憾什么。它要断就断。

>>>知音相遇成为一种尴尬,这是历史的必然。同为阳春白雪的老艺人,一个是转行做小吃的摊主,一个是行将“关张”的卖琴人,呈现的是手艺人的今天与明天,是难得难求,又是难堪羞愧,以点带面,展现传统艺术传承者在城市中的尴尬地位与凄凉处境。



又下雪了。卖琴人对面是一个马路圆盘,数不尽的车在圆盘上呆头呆脑呈逆时针运转。人类的运行必须采纳这个流向,和时间背道而驰。卖琴人站在逆时针运转的斜坡之间,遗忘了生计与胡琴贸易,对雪花中匆匆而下的车流视而不见。许多车轮在转。这和当初的戏台结论大有不同,老板说,流水的看客铁打的戏。

>>>对比、衬托手法,“又下雪了”,既交代环境,又刻绘心情,看似卖琴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却见其反思出流水的看客流水的戏的深刻道理。



卖琴人混了两碗牛肉拉面后躺进了圈柱形水泥管道。胡琴的琴弦被风吹出了哨声。风用了跳弓。这时侯远处传来卡拉OK,一股烤羊肉的味道。

>>>结尾的场景象征传统文化与人文传统的没落。在时间的对抗赛中,一切必将成为历史,而难于知晓,卖琴人会因这眼前物质的恶俗而放弃传统呢,还是继续“不改其乐”呢?远处传来卡拉OK,烤羊肉的味道,以景结情,面对物质的诱惑,精神的选择将何去何从,余韵无穷。

(有删改)



知识建构



//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有助于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活动,对描绘人物心理活动,渲染氛围都具有重要作用。如文中对雪的描写及结尾“风用了跳弓”,交代卖琴人在城市有雪有风的天气,为了生计在恶劣天气之时还要四处奔波,还要挨冻受饿,暗示其生活窘迫。

社会环境描写,指对特定的时代背景或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社会环境的描写通常有着浓厚的地域风情。如文中开头写到城市的雪与乡野的雪,在对比中彰显雪的不同特点,交代人物的活动舞台,又带有浓厚的地域风情。

社会环境的描写,常常离不开自然环境的的描写。两者经常融合在一起,相互衬托和铺垫。一般的自然景物描写总是带有时代的和社会的痕迹,它无法脱离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文中“又下雪”卖琴人面对马路圆盘,下雪衬托心情,人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又互相融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