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80|回复: 0

[互动交流] 来良博院过中秋夜,听浙派古琴与洞箫声声入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19 20: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马黎 通讯员 郭楠

良渚,从五千年前走来,每件玉器、每片陶器、每捧泥土都记录着这段历史的过往。

良渚博物院作为良渚的收藏者、研究者、保护者、传承者,在全方位讲述、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同时,也致力于传统音乐的发扬与传播,让优秀的传统音乐在良渚汇聚,在高雅别致的场所中呈现艺术家们的灵感,“良·雅·集”这样一场视觉盛宴应运而生。

去年中秋夜,良渚博物院邀请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的读者,参与到首场“良·雅·集”中,赏月、听音、忆古今。今年,活动升级了。

9月19日晚,良渚博物院将迎来“良·雅·集”中秋音乐会(2021)。

来良博院过中秋夜,听浙派古琴与洞箫声声入耳-1.jpg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音乐种类、演出嘉宾、曲目将逐步揭晓。

今天介绍第三幕,浙派古琴与洞箫。

“知琴者,以雅音为正,按弦须用指分明,求音当取舍无迹。运动闲和,气度湿润,故能操高山流水之音于曲中。”

古琴艺术源远流长,从春秋开始历经秦汉唐宋千年来一直绵延不绝,期间人才辈出,名曲迭现。浙派古琴起源于南宋,流传于浙江地区,浙派“质而不野,文而不史”,演奏追求“微、妙、圆、通”的音色和“清、微、淡、远”的意境。浙派古琴重视琴曲中个人情感的表达,音乐风格适应时人的审美品味,传世名曲有《紫霞洞谱》《霞外琴谱》《梧冈琴谱》等十余种。

来良博院过中秋夜,听浙派古琴与洞箫声声入耳-2.jpg


传承人郑云飞在浙派古琴艺术节上弹奏《高山》

中国古琴艺术于2003年11月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中国古琴艺术重要分支的浙派古琴也被列入世界非遗,于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来良博院过中秋夜,听浙派古琴与洞箫声声入耳-3.jpg


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的骨笛,距今8700-8200年,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箫的音色柔和、轻细、典雅而甘美。箫多用九节紫竹制作,亦可用白竹制作,常用与古琴合奏或用于传统丝竹乐队中,也有用来独奏的。独奏曲目有《鹧鸪飞》、《妆台秋思》、《柳摇金》等,琴箫合奏曲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

本次音乐会特别邀请古琴艺术家万晖与笛箫艺术家朱建刚,向各位观众展现传统音乐的魅力。演出曲目会是哪一首呢?敬请期待吧!

来良博院过中秋夜,听浙派古琴与洞箫声声入耳-4.jpg


万晖

万晖,师承浙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徐君跃先生,首批杭州市上城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为杭州西湖琴社理事,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乐器协会古琴研究会理事。致力于古琴文化的推廣,崇尚用干净细腻的演奏手法表达温婉如诉的音乐。

来良博院过中秋夜,听浙派古琴与洞箫声声入耳-5.jpg


朱建刚(子鸣)

朱建刚(子鸣),自幼习笛,师从江南笛王赵松庭先生,从事笛箫演奏40多年。杭州子鸣箫社社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发展工作委员会洞箫教育实践基地副主任,浙江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杭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国乐委员会理事。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