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90|回复: 0

[互动交流] 从一把胡琴身上看到战争胜利的另一个侧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9 23: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常辰哲


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里,陈列着一件特殊的乐器——“两洲三国”胡琴。说是胡琴,但却无比简陋,仔细一看就会发现,琴桶是罐头盒,琴杆是一根木棍,类似绷带的布条将二者简单固定。

从一把胡琴身上看到战争胜利的另一个侧面-1.jpg


这把琴的介绍词是这样的:“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充分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战斗间隙开展各种娱乐活动。激烈的战斗过后,志愿军战士利用缴获的美军罐头盒、朝鲜的木材和中国的马尾制作成这把胡琴。战士们给它起名叫‘两洲三国’胡琴。‘两洲’是亚洲和美洲,‘三国’是中国、朝鲜和美国。”
我难以想象,这是怎样一种精神,使得这把琴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在昏暗狭窄的坑道中发出悠扬的琴声。我不禁为志愿军战士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所震撼。
而这,仅仅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宣传文化工作的一个剪影。
其实,残酷的战争与灿烂的文化并非“水火不容”。恰恰相反,越是激烈艰苦的战争环境,越需要丰富的文化生活鼓舞斗志。

从一把胡琴身上看到战争胜利的另一个侧面-2.jpg


入朝作战初期,由于志愿军防空力量较为薄弱,白天战士们只能躲在工事里,等待黑夜再进行战斗。在漫长的备战时间里,战士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娱自乐地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文艺活动。如看到东北籍的战士唱起“二人转”,其他地方入伍的战士也争相哼起了自己家乡的小调。有的战士在行军中即兴作诗:“十一号汽车有力气,要带很多好东西,能爬山,能过河,一天要开几十里。”另外,前线的志愿军指战员们在战斗的间隙,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战地文艺作品,如歌曲《志愿军战歌》《来一个歼敌大竞赛》,说唱《侦察英雄韩启发》《阵地之家》,小说《突破临津江》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这些志愿军战士自主创作的文艺作品,不仅形象地反映了运动战的特点,同时也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除了战士们的自娱自乐,志愿军还组织了专业的文艺演出队伍,爬山岭、进坑道,与志愿军基层指战员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从一把胡琴身上看到战争胜利的另一个侧面-3.jpg


在第三次战役后,志愿军政治部为加强对各部队文化活动的组织领导,要求各军、师文工团(队)将文艺工作者调往战地一线,帮助基层连队开展文化活动。有些连队充分利用阵地空间,布置了简单的图书馆、俱乐部和休息棚,以便休息时组织小型的文娱活动。在1952年的《志愿军文化工作报告》中就曾记载:“某军每连至少会3首歌,普遍的会15首歌,最多的会27首歌。该军某团半年组织了60次晚会,节目共2350个。某师在换防中调两个战士剧团去欢迎某军,演了6个小时……该军百分之八十的连队有锣鼓,换防中边走边敲,很热闹。”
丰富的文艺活动调剂了志愿军战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据资料记载,彼时志愿军的坑道内,射击工事、交通壕、干道、支道纵横交错;宿舍、饭厅、厕所,一应俱全。1953年,一篇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更强大的一年》的文章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其中就提到:“娱乐器具,如口琴、胡琴、扑克、象棋、跳棋等,各班各排都有了;而且各部队有了不少收音机、留声机、篮球、康乐球、手风琴等文化娱乐器具。部队文艺活动也很活跃。歌咏组、墙报、黑板报、广播站、俱乐部、图书馆、运动场等,更是雨后春笋般地相继成立。各部队文工团(队)均已深入连队,帮助连队办墙报、写快板、教唱歌、组织晚会,教战士识字、读报、写家信、写挑战书。女文工团员还帮炊事员做饭,替战士缝补衣服,照顾伤员和洗血衣。电影队下连队的次数也多了。”

从一把胡琴身上看到战争胜利的另一个侧面-4.jpg


不仅如此,志愿军部队还广泛举办各种战斗英雄事迹报告会。参加报告会的先进典型都直接来自志愿军官兵中的战斗英雄,这种说服力和感染力很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宣传教育方式,在志愿军各部队中反响极大。
比如在“老秃山”战斗前,志愿军47军141师423团3连连队指导员就结合战斗动员对全连进行了回忆光荣历史教育,将连队过去所获得的奖旗和奖状全部展出,并给战士详细讲解了每一面奖旗、每一幅奖状、每一枚勋章的来历,鼓励有功战士将自己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军功章”和其他勋章统统挂在胸前。
勋章在胸前闪耀,有功战士脸上洋溢着自豪,未立功战士心向往之。在这种文化宣传工作的影响下,部队的战斗意志和参战热情立刻高涨。
这种崇尚荣誉、崇尚英雄的浓烈氛围在志愿军部队中被营造出来,收获的效果也立竿见影,广大指战员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如二级战斗英雄姚显儒在听了报告团成员的宣传后,以“立大功向祖国亲人报喜,去见毛主席”为口号,只身排除200多个地雷、成功破坏300多个地雷,最终自己也成为英模代表见到了毛主席。

从一把胡琴身上看到战争胜利的另一个侧面-5.jpg


▲ 国庆节观礼台上的志愿军英雄代表团
这就是志愿军的战地文化宣传工作焕发出的强大力量。
英勇善战的志愿军指战员,绝非只会开枪放炮的“莽撞武夫”,而是有血有肉、有文化有灵魂的忠诚战士。特别是志愿军各部队的政工干部,他们将无产阶级先进的、契合战争需要的英雄观念,以军事文化为载体,通过行之有效的英雄文化培塑,植入广大志愿军官兵的头脑,让英雄不再是远离人群的神灵,而是活跃在广大官兵身边的血肉之躯。
最终,他们成功地运用各种宣传文化手段,将英雄人物身上闪耀的思想光芒化为官兵英勇作战的革命斗志,从而铸就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军英雄文化的价值高地。

从一把胡琴身上看到战争胜利的另一个侧面-6.jpg


曾经,在异国他乡的冰天雪地里,在狭窄昏暗的坑道里,志愿军战士们用各式各样的自制乐器,动情地演奏着祖国各地的民歌小调。
优美而熟悉的乐曲给思乡的战士以精神上的慰藉,他们一定想到了祖国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志愿军创造出灿烂的军事文化,也正是这灿烂的军事文化,鼓舞滋养着我们勇敢的战士,无往不胜。


(钧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