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54|回复: 0

[互动交流]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胡琴琵琶与羌笛”错了一个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12 20: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胡琴琵琶与羌笛”错了一个字-1.jpg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澹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儿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系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是岑参(约718—约769)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时本题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下文简称《白雪歌》)。这首七言古诗,气势磅礴、色彩瑰丽、意境独特,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边塞诗的压卷之作。由于入选了中学语文教科书,《白雪歌》更是广为流传。笔者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关键词在知网中搜索,赏析及教法类的论文多达138篇,但没有一篇是关于考证的。这首诗就没有异文或误解吗?其实不然。笔者考索发现,“胡天”有作“朔天”“边城”、“忽如”有作“忽然”、“春风”有作“东风”、“角弓”有作“雕弓”、“冷难着”有作“难冷着”“冷犹着”、“百丈”有作“千丈”“百尺”、“黪澹”有作“惨淡”、“胡儿”有作“胡琴”“更奏”、“风系”有作“风掣”、“东门”有作“东开”。诗题中的“白雪歌”,也有“白云歌”之说。
比较而言,收录《白雪歌》的古籍文献并不多。流传至今的10种“唐人选唐诗”中,《河岳英灵集》收录岑诗7首,《又玄集》收录岑诗1首,《才调集》收录岑诗4首,但都不包括《白雪歌》,说明这首诗在唐代并未受到关注。杜确(唐人,生卒年不详)辑编的《岑嘉州诗》或《岑嘉州集》是已知最早的岑诗文献。《岑嘉州诗》有宋刻残本传世(8卷存4卷),但明清的版本既多且乱,流传下来的有8卷本、7卷本、4卷本等多种体例,明万历年间刻本《唐十二名家诗》中的《岑参集》甚至只有1卷。
宋代文献中,笔者也只检索到《唐百家诗选》和《唐诗纪事》收录了《白雪歌》的全诗。其中,《唐百家诗选》有两个宋代的残本流传至今。这两个宋本虽然都不完整,但都载有《白雪歌》,而且内容完全相同。两个宋本的体例不同,《白雪歌》所在的卷数也不一样,也就是说,这两个版本的《唐百家诗选》非出一源。《唐诗纪事》传世最古的只有明刻本,文字也有差异。另外,《锦绣万花谷》中摘有《白雪歌》中的四句,亦有宋本传世。
本次考证,共检索到录有《白雪歌》全诗的23种文献,40多种版本。剔除内容相同或高度近似的版本,计33种汇于一表。
一、“胡儿”与“胡琴”
33个版本中,只有《唐百家诗选》的3个版本和《唐诗纪事》的四部丛刊明嘉靖二十四年洪楩清平山堂刻本为“胡儿”,包括《岑嘉州诗》在内的其余29个版本均为“胡琴”。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胡琴琵琶与羌笛”错了一个字-2.jpg


《唐百家诗选》的宋本(9行本)中,《白雪歌》在第16卷;宋绍兴本(10行本)中,《白雪歌》在第4卷。虽然两个版本体例不同,但《白雪歌》的诗文完全一样。清康熙四十三年刻本、康熙戊子年刻本甚至东方书局民国二十四年的版本也都依然是“胡儿”,其间只有四库本改成了“胡琴”。虽然“胡儿”的版本总数大大少于“胡琴”,但在3个宋本中,“胡儿”对“胡琴”却是二比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胡琴琵琶与羌笛”错了一个字-3.jpg


现在通行的版本均为“胡琴琵琶与羌笛”,释义也都是三种胡人乐器的并列。而“胡儿琵琶与羌笛”则是指两种乐器,即“琵琶”和“羌笛”,“胡儿”是“琵琶”的定语。“胡儿”就是“胡人”,含有蔑视之意,就像“蛮夷”一样。中原人向来顾盼自雄,以自我为中心。唐诗中的“胡儿”不乏其例,《岑嘉州诗》中,《白雪歌》下一首诗《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的首句即为“侧闻阴山胡儿语”。再如:高适《塞上闻笛》首句为“胡儿吹笛戍楼间”[ 《塞上闻笛》又作《和王七度玉门关上吹笛》,作者亦有高适、宋济、刘皂等多种说法。], 李贺《龙夜吟》首句为“卷发胡儿眼睛绿”,等等。白居易《听李士良琵琶》中的“声似胡儿弹舌语”和李忱《吊白居易》中的“胡儿能唱琵琶篇”,都把“胡儿”和“琵琶”联系在一起。张之象(1496—1577)《唐诗类苑》第53卷专门把“胡儿”列为一个小类,收有李益的七言歌行《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其诗曰:“六州胡儿六蕃语,十岁骑羊逐沙鼠……胡儿起作和蕃歌,齐唱呜呜尽垂手……”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概括了“胡儿”在语言、音乐等方面的异域特征。全文检索显示,《全唐诗》共有41首诗提到了“胡儿”。
那么,到底是“胡儿”还是“胡琴”呢?笔者以为,应为前者。
首先,“胡琴琵琶”语义重复,是为语病。元明以后,琴一般是指弓拉弦鸣乐器,琵琶则是弹拨弦鸣乐器。但在唐代,“胡琴”通常指“琵琶”。刘长卿诗《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题中即谓胡琴是“弹”的,而不是“拉”的。李贺《感春》有“胡琴今日恨,急语向檀槽”,“胡琴”怎么会有“檀槽”呢?吴正子(约生于1200年)释曰:“琵琶本胡乐,故琵琶曰胡琴。《谈宾录》云:开元中,中官白秀真使蜀,回得琵琶以献,其槽以檀为之,温润如玉。”[ (宋)吴正子注、(宋)刘辰翁评:《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O],四库本,卷3第15页。]《唐宋文举要》云:“唐文宗朝,女伶郑中丞善弹胡琴,亦不细言其制度,此谓胡琴公主,正用乌孙公主事,以琵琶为胡琴,亦可不必细剖耳。”[ (清)高步瀛选注:《唐宋文举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514页。]据此,日本学人林谦三认为:“当时(唐代)的胡琴,只是个琵琶的别称。苟无其他反证,则唐的胡琴,可以确断为琵琶无误。”[ (日)林谦三撰:《东亚乐器考》[M],北京:音乐出版社1962年版,第256页。]
欧阳修《试院闻胡琴作》诗云:“胡琴本出胡人乐,奚奴弹之双泪落”。此中“胡琴”也是“弹”的,不是“拉”的,显然也是“琵琶”。陈旸《乐书》之“胡琴”条亦云:“唐文宗朝,女伶郑中丞善弹胡琴。”[ (宋)陈旸撰:《乐书》[O],四库本,卷128第1页。]《契丹国志》载:“每谒拜木叶山,即射柳枝,诨子唱番歌前导,弹胡琴和之,已事而罢。”[ (宋)叶隆礼选、(清)席世臣校:《契丹国志》[O],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刻本,卷23第5页。]此中所谓“胡琴”都是“弹”的。由此可见,宋辽时期的“胡琴”还是“琵琶”的别称。
《删订唐诗解》在《白雪歌》诗后注曰:“《剑侠传》:王敬弘有侍妓善鼓胡琴。《释名》:推手前曰琵(枇),引手却曰琶(杷)。”原来,“琵”和“琶”就是“推”和“引”,亦即往两个方面弹奏的动作。
杨士弘(元人,生卒年不详)《唐诗正音》在《白雪歌》诗后注曰:“胡琴,乐部中不载,惟唐《乐志》云,文宗朝内臣郑中丞善胡琴,止载于琵琶部。”也就是说,“胡琴”是一种“琵琶”。既然如此,怎么能把“胡琴琵琶”合在一起呢?徐炯(1682年进士)早就产生了怀疑,他在《李义山文集笺注》中按曰:“舜作五弦之琴,而文王武王加二弦。琵琶本四弦也,北国益为五弦,与琴同。唐人所谓‘胡琴’者,盖即五弦琵琶也。然岑参《白雪歌》云‘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则‘胡琴’与‘琵琶’又似二器,岂以四弦者为琵琶、五弦者为胡琴耶?”[ (清)徐炯注:《李义山文集笺注》[O],四库本,卷5第4-5页。]徐炯知道“胡琴”即“琵琶”,所以二者排在一起让他大惑不解。他显然不知道,《白雪歌》在宋本中多为“胡儿琵琶与羌笛”——如果知道,他一定会恍然大悟,并确信“胡儿”是正本。
《唐诗纪事》的明嘉靖二十四年洪楩清平山堂刻本为“胡儿”,明嘉靖二十四年张子立刻本为“胡琴”,四库本却为“更奏”。这个“更奏”虽然来路不明,却避免了“胡琴琵琶”的语义重复。元明之后,几乎所有版本都已是“胡琴”,四库馆臣很可能没有看到“胡儿”,又觉得“胡琴琵琶”有语病,所以作了臆改。
那么,“胡儿”为什么会讹为“胡琴”呢?“胡琴”古称“胡尔”,“尔”又与“儿”同音,这可能是“胡儿”讹为“胡尔”又讹为“胡琴”的原因。
(本文节选自拙著《唐诗正本——大数据视域下的唐诗新考》)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胡琴琵琶与羌笛”错了一个字-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